本帖的原作者为百度红楼梦吧的“阿凡达儿”

创作于——,原贴写的很乱,我按照时间顺序把它整理了一下


(资料图)

1、关于船

原著“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曹公是一笔带过的,87版的图图,古时候的风船“郑和下西洋就用风船”听天而行,顺风扬帆,逆风撤帆。

能看出这是官府的船,区别在灯笼

桅灯,古代航船都信迷信,有一种传说“送灯娘娘送灯,风再大也航行”,挂上桅灯,就不害怕大风了,夜间航行多顾忌这个。有的叫“送灯奶奶”的说法不一无从考证

刚刚截图时还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船锚。

锚是确保船舶安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设备,船锚主要有锚冠。销轴、锚爪、锚柄、锚杆(也叫横杆或稳定杆)及锚卸扣等组成。

2、为什么轿子要从西角门进?

清制,国公府东西各有一间角门,也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

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

接待外客贵宾才用正门,比如迎接元妃省亲,才开了正门,大家在正门等候。但林妹妹是本家亲戚,又是晚辈,就不用正门了,从正门走也是不合规矩,破坏制度的。

现在也一样,一些单位的大门,两边都有小门,平时大门不开的(除了车辆进出),人们从小门进出,要是哪天有领导视察,或是有什么大活动,才开大门,这样做就是古时候正门角门的沿袭。

为什么要换小厮抬轿。

外面的轿夫抬进门了,换成家里的小厮抬。

并不是下人太多了,怕闲得慌。是避嫌的原因,家里的小厮要服侍主子,平时看到夫人、小姐是免不了的事。所以叫他们抬进来,碰见了女眷也不算违礼制。但女眷特别是夫人小姐叫外面的轿夫看到就违礼了。某版直接就从街上抬进去了...

3、请安

看这里,林妹妹给老太太请安,脱了披风,为啥,外衣在外面沾染了风尘,不洁净,自然要脱下来了,话说后面第二集宝钗给老太太请安是在院子里,所以不用脱披风。

请安后退着走出去,什么叫“退下去”,老版是理解原著这个词的,退下去是退着走出上房(老太太的房),退这里做到了,是倒退着走路,下是相对于“上房”的上而言的,退下去不是转身走出去,人家是老太太,你转身走,拿个背对着人家,那是不敬~

王夫人介绍迎春,一手摸肩,一手抚背。这是长辈见晚辈的礼,俗称“摸礼”,为了表示爱昵,要摸一摸晚辈。

关于摸礼,原话是这样的:如幼辈见长辈,长者用手抚其肩背。

探春这里,平辈女孩之间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并合于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不是万福,万福是较正式的礼,女孩平辈之间一般用不着)。

惜春这里,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 

这张的摸礼比较清楚。

长辈见晚辈还有一种礼,是比较亲近的关系的才用,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这张,贾母的右手从上至下,依次经过了额头,眉,鬓角,一丝不错。

4、作揖

关于作揖,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中国说左右是用“左右”这个词),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比如英语说左右是“right left right”),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老版里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这个问题,没有谁会随便右手抱左手弄个凶拜,请看: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

清虚观打醮,左手抱右手,吉拜。

忠顺府来要人,宝玉对长史官作揖,左手抱右手,

5、万福

关于万福,这是女子的相见礼,和男子的作揖一样,男子见人作揖,注意是吉拜,女子见人万福。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凶礼左右手颠倒。道福时口中说“福”或“万福”,也可不说。

这张,林妹妹的这个福太标准了,注意是右手在左手上,是吉礼~

男子作揖,左手抱右手是为吉,女子万福,右拳叠于左拳之上是为吉,因为男左女右,男子左贵,女子以右自谦,看手相就是男子看左手,女子看右手,现在厕所也基本上男厕在女厕右边。

还是左右,中国古代以左为尊是传统,看这里,吃饭时,因为林妹妹是客,所以要坐在左边。

说说现代商务礼仪,因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了,而西方一般以右为尊,所以现在商务场合都是贵宾在右侧,在饭桌上先敬右侧的客人,但如果是圆桌,你又不知道哪个是贵宾,那就得从左边开始敬,因为从左开始顺时针,表示顺顺当当,在圆桌上吃饭,不知大家身份,采取从左开始顺时针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间都吃得开。

薛姨妈是客,左边。

这张,宝姐姐摇完筛子就递给左边的探春摇(不是给湘云,湘云离开位子自己跑来的...),这也体现左右的顺序,往左递是尊重的表现。虽说宝玉是个逍遥不羁之人,可眼下有姐姐妹妹都在,所以,这顺序还得讲。

6、关于筷托

又一个细节,筷托,这个小东西估计大家一般会忽视,就是放在筷子下面承托筷子的东西,有石的,木得,金银铜的,玉的,看这张右边那筷子,小巧的筷托。

现在一般没有家庭用筷托了,可那是荣国府,筷托肯定是有的,某版的可能不知道这个玩意吧,反正没看到,2亿不知哪去了,筷托买不起?

你要华丽的布景,不反对,但阴森诡异就不对了,大府邸,是富贵堂皇,是华丽奢侈,不是幽暗阴森...

筷子,筷子的规矩太多太多,仅说一二。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不夹菜的那头)朝座位,朝向人,筷子头干净,体现敬人,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体现对神灵的敬意,忌倒过来放。

我们来看老版,这点都没有错。这张,筷子摆放,是头朝座位。

忌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还有,筷子是不能拿在手里乱晃乱敲的,那是叫花子。

看老版,大家听曲高兴了,也不会玩筷子,这张,蒋玉菡摇扇,右边的薛蟠,虽说是薛大傻子,可人家也知道规矩,玩扇子。

7、关于吃饭

这里,王夫人在端菜,为什么王夫人上菜而不是丫头们上菜呢。不是因为林妹妹来的原因,因为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在传统习俗中,婆婆在桌子上吃饭,媳妇是不能上桌的,只能在一旁伺候,在婆婆家里,丈夫的妹妹都能上桌吃饭,比如哦林妹妹和三春,这些小姨子的地位都要比媳妇高。这是传统习俗,老版做的很好。

某版我说过了,某版很有民主思维,我要吃饭我怕谁,婆婆是人,我也是人...。这不是传统习俗...

这里,一个儿媳王夫人,两个孙媳妇李纨和凤姐,都不能吃饭,只能在一旁布菜上饭,伺候婆婆小姨子们(相对于王夫人是外甥女...)

在传统的婆婆看来,这3人是外人,要尽孝,敬爱婆婆,爱惜小姨子,老版的这些习俗啊什么的是传统教材...

8、关于喝茶

记得曾经看过一片文章,说古人为什么喝茶时要把茶盖向外翻(如下面87版的图),一则茶叶再好也难免有茶叶末子,茶盖向外翻可以很好地避免把茶叶末也喝进嘴里;二则也是为了遮住自己的牙齿。新红不把茶盖向外翻也就算了,还专门从侧面把蒋梦婕喝茶时的狼狈相都拍了出来,真不知道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盖碗茶,上有盖、下有托(也叫船),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炮台”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为什么品这种茶要用盖子刮一下?一是为了拨开漂在面上的茶叶,二是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滚,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十分奇妙,大家不妨一试。

吃这种茶,要像下面一样茶盖放在碗内,一是防止茶叶随着水流吃到嘴里,二是随时刮茶,品味浓淡和茶香,还要细品慢饮。探花的女儿,贾雨村的学生,这些吃茶的道理不会不知道吧。

9、趋礼

一是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二是客人造访,主人迎接,主人要快步相迎,客人要快步接迎。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版表现了这点。看迎接宝钗母女,从裙子可以看出是快步相迎。宝钗母女快步接迎,可看视频发现,这时披风有点飘了,体现快步。

10、关于行走、站立、告退

(1)、走有走相,行走要「步从容」。

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2)、“立不中门”

站的时候别站在门口,挡别人的路,还有碍观瞻,特别对小姐来说,显得不端庄。

这张,站在门口就不对了,还停半天扭捏,要扭捏也不能在门口

(3)、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这是退必迟,林妹妹告退,动作要缓,优雅,端庄。

古代就是这样,表现礼再认真都不为过,中国是礼仪之邦,是礼治社会,礼是头等大事。

(4)、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张就是,我怎么觉得老版是礼仪民俗教科书了...

11、尊卑长幼有序

关于尊卑有序,这个在老版太明显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卑长幼有序那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某版就很有民主思维,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没主子样,下人没下人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

这张,小丫头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脚步,低头致意。

这张,平儿接待刘姥姥,因为对方是客,所以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满了,看得出平儿是半坐的,还用脚在支撑身体,而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浅,只坐了一小半,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的是中华礼仪,体现的是人的修养。这张,丫头们毕恭毕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实这一张前3秒,这一群小丫头还是伏在栏杆上看风景的,不过看到主子来了,就得恭恭敬敬,这才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贾府里服侍过长辈的老仆人是有脸面的,比如林之孝家的,比如贾琏的奶母赵嫲嫲,比如宝玉的乳母李奶奶,主子见了也要礼让三分,这是大户人家应有的规矩,就好比皇上身边的老臣,即使是太子见了也要尊敬礼貌,这不仅是中华礼仪尊老爱幼的体现,更是一个家族知恩图报,体恤功臣的表现,还有,你对待老仆人好,给他们体面,才能激发年轻仆人的干劲,他们就会好好干,争取到老了也能有体面,因此,主子给老仆人脸面是一箭多雕的好事。

当然了,老仆人也不能倚老卖老,要知分寸,见好就收,能从主子那里得点好处就够了,别蹬鼻子上脸忘了自己是个奴才。

老版的主子和老仆之间就变现和拿捏得极准,看这张,贾琏和凤姐吃酒前先请贾琏的乳母赵嫲嫲,这是惜老怜贫,尊敬和礼貌,而赵嫲嫲也很有分寸的还礼。这才是国公府里主仆的关系!

某版就乱了,一个宝玉的乳母在怡红院不得了,训林妹妹,训袭人...这还有规矩吗... 

这林之孝家的是管家老婆,在王夫人面前都可以坐下来和主子说话,可见是比较有脸面的,所以宝玉才这么礼貌...

12、关于女子尊称

这张,贾雨村看到英莲,说了句“女公子”,大家不要好奇,这是古时候对别人女儿的尊称,古时候以男子为尊,称呼别人家的女儿为“公子”,是尊称。

这张也一样,以男性称呼来称呼女孩,是尊重的意思。

在《建国大业》里面,称呼宋庆龄为“先生”,是一样的道理,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妇女,才能称之为“先生”。宋是是孙中山的夫人,是国母。其实,先生在最初不是专指男子的称呼。

春秋,《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从汉代开始,先生就用来表示称呼老师,《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从于此。

在汉以后的魏晋,由于社会风气开化(陶渊明、嵇康等就是洒脱无羁之人,这样逍遥的人多,说明风气),女文人多了起来,比如谢道韫,就是一个才女,可以到处讲学,被称为女先生、谢先生。

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男子也可称先生。

13、门当 户对

门当户对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就是说男女婚嫁要身份地位相当。这个成语有点意思。门当和户对其实是名词,是大门的附属。门当又叫抱鼓石,因为形状像一面鼓。这个门当原本只是用来托起门扇的轴承,到后来才起到装饰和美观的作用。

门当又叫抱鼓石,门当不是随便就能建的,有功名、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家才能有门当,而且门当的形状也是有规定的,圆形的门当因为美观,所以规定只能是官宦人家才能用,如果是一个富商,他想立门当也可以,但只能立方形的门当,因为方形的门当显得笨拙,没有圆形的好看,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官宦人家的门当理应比商贾人家的门当好看,可见,一个小小的门当也体现了等级与地位。

这里方形的石头也是门当,就是纯实用的,用来承托门轴的。这里是贾府里的梨香院,大门上有门当体现的是贾府的地位,不但有圆形的门当,还有方形的小门当,普通人家连方形的小门当都不能有。

贾府连角门上都有方形门当,可见贾府的地位。(这是宝玉要去探望晴雯)

户对就是这里门楣上的突出来的柱子,户对要是双数,体现“对”,这户对也是有身份的人家才能有,而且形状和数量也是有规定的,文官是用圆形,武官是用方形,贾府的祖先贾源和贾演是武官,所以贾府的户对是方形的,这里是六边形,贾府里面的院落梨香院的大门也是六边形,是符合贾府的武官身份的。

户对的数量,普通大户人家可以有户对,但只能有两个,而贾府地位显赫,所以有四个。另外,清制,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有六个户对,荣府的最大的官是三品将军贾赦,所以只有四个户对。

门当户对之所以是指男女婚嫁的身份地位,可以从门当和户对的意思看出来,古时候,看看一家的大门上的门当和户对,就知道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了。

梨香院的户对是方形(六边形)

袭人家没有门当和户对,因为是小户人家。

14、古代马车

古代的马车如同人的脸,需要装饰的。特别是大户人家。女子的马车是带香囊、铺百花地毯、椅子是披绣牡丹,真丝。男子的是带香薰、铺虎皮地毯、松木的车厢。

这张注意,马车上的灯和香囊 

15、关于荷包

再说说荷包,在第7集里面,宝玉在园子里被他父亲带着吟诗作对,表现很好,他的小厮们就上来要赏,我开始不明白,小厮们为啥要宝玉身上的荷包呢?干吗不要钱?

原来这荷包可是个好东西,man人入关前,习惯骑马,他们身上就有布袋子,可以装干粮,水壶,烟 qiang等东西,等入了关,他们还是保留了这个身上佩戴口袋的传统,只是这口袋越做越小,越做越精致,用途也越来越多,可以装香料,比如宝玉去祭拜金钏就是用的荷包里的“两星速沉”(速沉是一种香料),还可以装香津润舌丸(大概是这名字),宝玉tiao戏金钏就是从荷包里拿出丸塞进金钏口中,还可以装槟榔,贾蓉qing薄尤二姐,被尤二姐吐了一身的槟榔渣子,这槟榔就是装在荷包里的,等等,荷包用处很多。

而且,宝玉身上的荷包那就更了不得了,那都是他的丫头们做的,有时还有小jie(比如林妹妹做的),这些丫头小jie们手艺可是了不得的,针线女红是一流的,做出来的荷包可是市面上买不到的!精致的荷包,可以作为艺术品了,所以小厮们都要qiang了~!

16、靴子

古时候,靴子不是随便穿的,见重要客人才穿靴,上朝才穿靴(朝靴),平常居家只穿鞋子。这里,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姐姐,所以才穿的正式,穿了靴子,在剧中,宝玉一般是没穿靴子的。

17、这里,宝姐姐给我们讲养生。

贾府里常有聚会饮宴,喝酒的时候,特别是在冬天,都要烫热了再喝。

第八回写宝玉喝冷酒,宝钗马上劝阻他:“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这番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喝冷酒对肠胃有很大害处,如果把酒烫热了再喝,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热能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酒中的刺激性物质挥发掉,减少其对肠胃的刺激,同时还可以加强酒的活血行气作用,使酒味更芳香醇和。

兄弟姐妹们,少吃冷酒~

18、关于云板

关于云板。亦作“云版”或“云牌”,为一块两端云头状的扁形铁块。悬于木架上,敲击可发声。旧时官署或贵族大家庭用为报事,集众的信号。 

据《俗事考》,在宋以前,报事还是敲鼓,大概是宋太祖打仗打怕了,听战鼓声有些胆寒,还是“鸣金”比较好,所以改为金属器具。云板就此而来。

古时候迷信里有“神三鬼四”的说法,有好事,敲三下,丧事就敲四下。这里,秦可卿死了,所以四下,凤姐就知道家族里有人死了,才说“不好”。

很多人对云板敲四下不解其意,以为是报时,四更天,其实不是的,云板是报信用的,神三鬼四,好事敲三下,坏事敲四下,秦可卿死了,就敲了四下,是报丧的意思。而打更的是下面这个人,打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人们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晚上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场面,就是打更。

而且,不同的更次不一样。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19、秦可卿葬礼

(1)、关于丧礼

在书里,最隆重、排场的丧仪是秦可卿之死。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到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诵经超度亡魂;从死封龙禁尉到“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的送殡队伍,前后用了三回篇幅。

报丧、停灵、按七作事、入殓、灵疏牌、榜、守灵、伴宿、随起举哀、诵经、作水陆道场,一直到出殡、送殡、路祭、奠仪、吊纸、穿孝、掩灵、诔文,还有衔口、垫背、守制、除服……

几乎丧葬礼俗中应该注意到的方面,书里都写的很详尽。在此,每一个名词都含有具体的内容,每一种“仪式”,表示一种民俗事象。

(2)、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3)、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看看,下人或晚辈们都披麻戴孝,长辈暂时不用,但都面露哀戚

(4)、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啧啧,可见贾府财大气粗啊,瞧着排场,而且,你看着服装和里面的道具,都是请了专业人士的。)

再一次见证贾府财大气粗的时候到了——总共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啊 。

这期间,需要安排的事情特别多。尤氏病了,于是只好贾珍亲自上马了,看看,一个大男人都忙不过来了吧,巴巴的跑去请了凤姐儿来管理啊。

瞧凤姐儿打理的,一丝不苟啊,各种认真仔细啊有木有,凤姐儿要在现代,绝对是女精英女强人啊,各种不眠不休木有问题啊

凤姐儿独照,霸气有木有!!! 不怒自威有木有!!!

(5)、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灵堂的物品

一切都像真的生活一样,意思为“虽死犹生”即使人去世了,也要享受生时一样的荣耀。

长明灯

这个,想必很多人都见过的吧,反正我老家就是这样的

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其实,就是比排场呗。

吊唁神马的,看看来送礼的人多的,把贾珍都忙不过来了啊

如果有长辈来祭拜,就必须有逝者本家亲属回拜

(6)、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7)、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俯视图 看看 到处都是挂白幡

可见贾府排场之大啊

王熙凤是长辈,可以不用披麻戴孝,只需传素服即可

而旁边的下人们,就必须要传孝服了

看看,穿着孝服的下人们

不止人要穿孝服,看,连灯笼都是素白色的

(8)、关于五服

关于孝服的问题,在中国,生老病死都是大事,丧事尤其大。

在我国有“五服”的说法,这是最先起源于周朝的说法。周王把天下分封,王城周围500里内叫甸服,再往外500里叫侯服,再往外500里叫绥服,依次还有要服、荒服,共“五服”,是个区域概念,不同的服交纳不同的税负,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里王城最近的甸服,人们交税要用上好的粮食,离王城稍远的侯服,人们交税就交粗糙一点的粮食,在享受王城的好处比如赏赐、保护等方面,离王城越近,好处越多,最远的荒服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

到了唐宋明清,“五服”就延伸到家庭伦常中来了,是指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就把这个人的亲属按和此人的亲疏关系分为“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不同的服里面服丧长短不一样。其中斩衰一般是指逝者的子女,服丧时间最长,一般是3年,在这3年里,不能穿好的,不能吃好的,总之要哀痛逝者。在齐衰这个服里面的人服丧时间就短一点,大概一年,大功的人更短,半年,依次类推。

在老版里面,我认为关于五服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顾问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固然,我看了下秦可卿那段,老版剧组人员认真细致的精神打动了我,那个送葬的场面宏大,细节也足够细致,现只举一例。

“五服”里面最重的服斩衰,未嫁女为母要服斩衰三年,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丧服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秦可卿死后,她的丫头宝珠因为知道“扒灰”的事,怕贾珍加害于她,就认死去的秦可卿为母,甘做义女,担任摔丧驾临之事。

我们看她的丧服,的确是粗麻布,没有缉边,有线头露出来,的确是用麻布挽成丧髻,可见老版的认真细致。

宝珠,一个比较次要的角色,演员能如此用心,赞~!

还有这个是贾敬死时的场景

贾敬(贾赦的胞兄)死了,贾琏是贾敬的侄子一辈的,要服一年的孝,这一年是不能娶妻纳妾的。

这里二姐进了贾府了,但贾琏有孝在身,所以要一年后再圆房成婚。

(9)、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和尚开路,给亡灵超度

然后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啊

道士

贾府果然V5啊,和尚道士什么的一个都不能少啊

楼上说漏了,这里还有尼姑呢 

代表身份的

古代富贵人家的葬礼,讲究虽死犹生,就是人死了要享受有生时一样的荣宠

所以,看下面这些:

有钱财陪葬,代表富贵

有各种纸做的人和物,侍卫、丫鬟、房子什么的,应有尽有。

哭丧 送丧 

然后才是棺椁

啧啧,瞧着阵容,我都数不清楚是几人大轿了,果然财大气粗啊

(10)、路祭

出殡时,亲友在灵柩或丧车经过的路旁设香烛纸钱以及供品祭奠、祭拜,如果举行路祭者是在出殡队伍中随行的人员之外,那此人此举是表达对亡者的非常崇高之敬意。

这里,北静王来路祭,由于他的低位较高,所以由他的副官代奠

(11)、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未完待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