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市场规模2026年将达471亿元,临期食品该如何处置?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随着反食品浪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临期食品的处置和销售引起社会和消费行业的关注。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广泛调研和访谈数据,分渠道了解零售企业和食品供应商对于临期食品(预包装)当前的销售、管理和经营状况。

报告显示,2016年~2020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但根据调研反馈,目前行业并无通用的临期食品界定规则。对临期食品界定,选择“基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的企业最多,其次是“基于企业规定或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再是“基于保质期、微生物等科学检测的试验结果”。

针对临期食品的管理,企业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规则不统一。以对“有明确标示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的临期界定规则”的反馈为例,几乎所有超市企业都对预包装食品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对于临期时间的界定差异较大,规则不统一。如,对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预包装食品,临期界定为到期前30-150天不等;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到期前7天-45天不等。此外,对于保质期在1-7天的短保类商品,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鲜食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显示,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主要有三大类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企业临期食品管理范围,包括:加工食品(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饮料等);肉、蛋、奶、水产类等食用农产品;现制现售商品(自制面食、糕点、熟食、便当、关东煮等)。

调研显示,目前连锁超市、便利店处置临期食品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在卖场、门店设置专门临期食品的货架或区域,集中销售临期食品。第二类,退还供应商或与供应商换货进行处置。第三类,少部分企业参与食品捐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