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2020年,大一新生丁晓蔓来安徽芜湖上大学时,在高速口就注意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字样,她当时觉得,这个标语朗朗上口。
去年,在参加市交通运输局团委举办的“红帆读书会”时,她了解到芜湖市相关单位一批批工作人员对于城市建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心中倍感震撼,“小到芜宣机场的一个停车坡道维修,大到不断健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真正展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她是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行管201班学生,她对城市标语理解的变化得益于两个单位的“牵手共建”。一年多来,人文学院团委与芜湖市交通运输局团委围绕政务实习、理论学习、实践调研、学生骨干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结对共建。这样的校地共建在当地已进入常态。
(资料图)
2021年底,安徽工程大学团委与团芜湖市委携手探索共青团组织市校合作新路径,14个二级学院团委分别与14个芜湖基层团组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模块开展市校共青团组织“1+14”实践育人共建,打造校地共青团“合伙”新模式。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入校地各单位采访,了解“1+14”行动实践以来涌现出的案例和经验。
去年夏天,团芜湖市委和安徽工程大学团委共同开展“青领计划”,选拔79名全日制在读大学生到全市14个共建团组织兼任基层团委(团支部)副书记。
去年,人文学院选派5名学生骨干前往共建单位芜湖市交通运输局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助理;选派4名学生骨干到芜湖市交通运输局团委和芜湖市交通执法支队团总支开展就业实习。丁晓蔓也是其中之一。
在参与“路政宣传月”志愿服务工作中,她向往来乘客耐心讲解公路法律法规、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政策和便民服务举措,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反馈信息。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她大多从课堂汲取专业理论知识,对政府机关工作实际了解少,且存在“安稳且规律”的固有印象。实习期间,她运用《秘书实务》专业课中的办公室管理、会务工作等知识,帮着整理资料、撰写稿件,参与会务,每天忙碌且充实。“提笔面对每一份材料、新闻稿时,我勤加思考,考虑到可能面临反复修改。这些工作需要我走出舒适区,培养耐心和细心。”眼下,在学校策划活动时,她有了实践经验——更加注意人员调配、会议事项准备、会议现场记录,思考创新活动形式。
“我们还定期将市交通运输局团委的青年骨干请进学校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讲授主题团课,双方团员青年在明信片上书写对未来工作的畅想和计划,激励工作和学习创新。”该校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利昕云观察到,当学生常态化“走出去”学习实践,活动场景拓宽了,也更容易将理论联系实际。
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遴选13名“青领计划”大学生到镜湖区基层社区锻炼。任镜湖区直机关团工委兼职副书记的经历让学生凌远志印象深刻,他几乎每天都工作日程满满,穿梭在各个场景:在“镜心阅读”青年读书分享会活动中,他与芜湖市各领域优秀青年畅聊理想,更加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在与弋矶山街道党工委联合开展“青老联学”活动中,通过聆听老党员们回忆峥嵘岁月,他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建设文明和谐城市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他加深对“能吃苦”三个字的理解。
“我们的目标是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融的区域化团建新格局。”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负责人、校团委兼职副书记王康细数学院与团镜湖区委合作共建的工作内容和成效,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联学活动3次;开展“打造最干净的城市”系列志愿服务活动4次;开展青年阅读分享会系列活动3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10余次……
2022年6月21日,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组成古木遗香小分队前往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益然香木榨产业园,探寻非遗文化木榨油的传统技艺及制作过程。学生张瑞涛回忆,在活动中,团队成员走进木榨油生产车间的那一刻,无一不发出阵阵赞叹,只因古木油相充盈鼻尖。在老师傅讲解下,近距离了解到木榨油技艺的学习以及背后的勤学苦练和积累。
“学院团委与团湾沚区委结对共建的重点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杨良军介绍。以往,学院青年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只停留在教师和企业层面的合作。共青团结对共建后,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食品生产的全过程,更清晰地对比传统工艺和现代油脂生产的区别和优缺点。
此次实践活动让张瑞涛同学很受震撼,他加深对发酵工业的认识,也了解到传统工艺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他至今难忘的是,木榨油技艺师傅每天需要花费6到8小时来重复敲击、压榨的动作。在师傅的一声声呦呵中,金灿灿的菜籽油滴落,遍布清香,木桩的一声声轰鸣声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将一位榨油师傅的肺腑之言铭记在心:“你们年轻人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保护。”
杨良军还带着学生走进位于湾沚区的殷港小镇,感受艺术创业聚集地的风采和氛围。他说,想学习了解创业技巧的学生可以和互联网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文化产品公司深度交流,提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近半年,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与芜宣机场团委共开展交流、联学、志愿服务、企业参观实践等近10次活动。双方团委负责人根据工作实际,通过面对面、电话、微信、腾讯会议app等方式开展常态化交流。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走进芜宣机场参观,他们实地了解机场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近距离感受芜湖产业创新的脉搏。
今年3月,经过双方多次沟通筹备,学院团委组织30名学生来到芜宣机场,圆满完成芜湖航空马拉松志愿服务。外国语学院团委负责人张君将学生们的用心看在眼里,“孩子们花了很大功夫了解志愿服务需求和企业工作环境,不断完善服装准备、活动对接、服务流程等细节,也从机场强调安全、严谨的工作氛围中学到很多”。
“在芜宣机场团委沟通协调下,我们还带学生来到位于湾沚区的中电科钻石飞机生产基地,加深了对芜湖通航产业发展的全面认识。”张君认为,校地共青团共建为学生打开一扇对外了解的窗口,拓宽在校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沟通和协调能力。
安徽工程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恒奎介绍,“1+14”概念相当于校地共青团工作的平台和框架,所有细化和延伸合作的源头活水都来自于学校各学院和各个县域、企事业单位团委的共建。由芜湖市基层团委牵线搭桥,各学院学生顺利联系、对接更多以前接触不到的单位,实现共青团工作手臂延伸、服务精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留芜就业。
“今年的共建也更加‘升级提档’,由学校15个学院直接对接芜湖市各县区15个产业发展需求旺盛的乡镇,结合暑期‘三下乡’开展‘乡愁文旅’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围绕‘乡风文明传颂员’‘乡村旅游代言人’‘乡村农产品设计师’等方面应用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