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庆阳探索——从西峰区看庆阳“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的生动实践
(资料图片)
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生猪育肥基地(资料图)。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
春暖花开,记者在庆阳市采访时,在很多地方都听到了这个新鲜名词,不禁好奇——
“何为‘三元’?”
——种植业、养殖业、菌业;
“‘双向’循环农业呢?”
——简单地讲,就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业为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让种养菌三个产业的废弃物相互转化利用、吃干榨尽,形成一个双向闭环的循环圈,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
积极探索、创新、推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如今,庆阳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打造这一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庆阳新篇章。
对庆阳很多农民来说,他们不晓得啥叫“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也不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的深远意义。他们从农业现代化的这一庆阳行动中,会得到怎样的收益呢?
为此,记者深入西峰区蹲点采访,管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带给庆阳“三农”工作的喜人变化。
不能仅多了几个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剖析自身,认清优劣大局,把握发展大势
前些年,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庆阳市持续培育壮大牛、羊、猪、鸡、果、菜等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畜牧业如今冲进全省第一梯队。
然而,特色产业多了,并不意味着产业强了。每年丰收的特色农产品,庆阳大多数农民依然只能现产现卖,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难以彻底有效发挥。
一组数据不容忽视——
庆阳,“陇东粮仓”。耕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占比12.6%。
但仔细分析,去年,庆阳市农业增加值只有125亿元,占全省的8.2%,农业产出和土地占比存在明显差距。
原因在哪儿?
这是一份来自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的调查——
位于平展展的董志塬上,司官寨村耕作条件没的说。但长期以来,全村987户村民一直习惯靠天吃饭。进入新世纪,全村依旧没有一座现代农业设施。
为从地里“刨”出更多的金子,2008年,在政府的项目帮助下,村里曾经尝试着建了52座蔬菜大棚,引导村民走现代农业的路子。
没承想,拒绝成了很多村民的反应。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没人爱操心、打理这些大棚蔬菜。五六年前,这些疏于管理的大棚彻底废弃了,又复耕为耕地。
司官寨村这一现象在庆阳不是个例。在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看来,目前,庆阳设施农业占比微乎其微,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的水平偏低。
“与现代农业的差距,差就差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上。”黄泽元说,“龙头不强、品牌不响、产业链不完整等,依旧是影响庆阳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的短板。”
不仅是多一个“菌”字——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让“陇东粮仓”更殷实
走什么路,比如何走路更要紧。新时代,庆阳现代农业究竟该怎样谋篇布局,把发展空间变成发展现实,把资源优势变成农业产业优势?
庆阳市委认为,必须要实现农业的重大变革。
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庆阳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持农田姓“农”、良田种粮,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贡献“陇东粮仓”担当。
但同时,农业毕竟属于市场经济,首先得有收益。今天,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资源束缚趋紧,新老难题交织。怎样另辟蹊径,创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的“口粮”已不局限于主粮,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现在,蛋奶果蔬菌等这些一直被称作“副食”的食物,逐渐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践行大食物观,让庆阳眼前一亮。他们瞄向了一个“菌”字。
汉字“菌”,草字头下面一个囷。囷,指粮仓。古人造字时就告诉了我们,“菌”里藏着粮食。
作为一类大型可食用的真菌,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而且,它喜凉不喜热。“夏天,南方发展食用菌要把温度降下来,成本会很高,而我们这全年平均气温10℃,对食用菌生长极其有利。”庆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天宝对记者说。
冷凉气候当特色,在庆阳这片黄土地上,食用菌产业“拔节而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破土而出。
过去,庆阳的农业循环只能是种养循环,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到养殖业做饲料,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回到种植业做肥料,这是一个双向循环。
现在,有了食用菌产业,种植业包括粮油、果蔬、中药材产生的秸秆,既可以作为养殖业的饲料,也可以作为菌业的袋料;养殖业包括牛羊猪鸡产生的粪便,可以转化成种植业的肥料和菌业的袋料;菌业产生的废料经过分解处理后,又可以回到种养业做肥料和饲料。
由此,庆阳农业向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转变。这既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构建起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格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突破。
不只关注一个“农”字——农业现代化,必须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坚持走龙头带动的发展路子
一个“菌”字,搅动了一池春水。
在“陇东粮仓”中添加的“食用菌”,不仅仅是形成了一个三元双向的闭环循环圈。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食用菌最好的经营方式就是“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交给群众干”,龙头企业具体负责生产菌棒、培育菌种这个前端和市场销售这个后端,把养菌出菇这个中间环节交给千家万户。
这让庆阳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
“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链,也就没有产业。必须把现代农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上,努力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庆阳市委常委、西峰区委书记张希岳说。
“菌业的发展,靠单家独户肯定做不起来,一定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在西峰区彭原镇鄢旗坳村,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宇对记者开门见山,“有了我们生产的菌棒,村里在公司旁边建起了50座种植木耳的大棚,村民一年种三茬,这些大棚一茬能种100万个菌棒。”
这家3月初才开始投产的龙头企业,现在已经谋划着到明年上半年,带动庆阳全市农民建2000座大棚。而它之所以落户鄢旗坳村,正是西峰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一大手笔。
走进这家企业,眼前的黑木耳种植让人耳目一新,一袋袋整齐排列的菌棒在舒适的“温室”里孕育着新的希望。
与传统的生长环境不同,这里的木耳种植在工业厂房里。自动装袋机、千级无尘室、十万级无菌室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以前长在山沟沟里的木耳有了“智能生长空间”,技术含量大大提高,极大提升了产品品质。
“在食用菌中,黑木耳菌种非常脆弱,生产环境极为苛刻,以前人工生产合格率50%都不到。现在依靠全国最先进的技术和工业化的手段,最大程度消除了人工污染,我们的菌棒几乎全部合格。质量也没的说,生产的木耳味鲜、个大、肉厚。”4月下旬,王振宇告诉记者,“5月初,我们产的第一批木耳就可以采摘了。刚刚,你们来之前,陕西延安的客商还来订购呢,一次要300万袋菌棒。”
在这个智能工厂里,通过多项全国领先的专利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线,每天20万袋标准化菌袋将木耳从农产品变成了“工业品”,也让小小的“黑木耳”在庆阳开始成长为“大产业”。
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不是一门心思只发展菌业。西峰区认识到,“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在加快发展菌业,把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起来的同时,持续扩大已有种植业、养殖业规模的基础,种植养殖菌业一体培育。
育果、种菜、养猪……一个个种植养殖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提升,都需要兴龙头。西峰区紧盯省内外龙头企业,优化服务、配套政策,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借助“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推进,使一个个龙头企业得以安家落户。
有了龙头企业,“锄镐镰犁”逐渐退场,智能化的“金戈铁马”走进农田。农业生产越来越足的“工业范儿”,让西峰区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有“含金量”。
去年,西峰区全年生猪存栏13万头、出栏15万头,合计比2019年翻了两番。
短短3年时间,增长为何如此迅速?
西峰区畜牧兽医站站长高继东告诉记者,主要就是有了龙头企业正大集团的带动。不到三四年工夫,正大在西峰建了1座6000头的种猪场,还有8个1.12万头的育肥场。正大还建立全新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延伸产业链,助农惠农。
不光是盯住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就没有现代农业。但是,农业产业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除了政府的引导,企业的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农户的参与缺一不可。
在推进“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的过程中,庆阳市深刻认识到,龙头企业不可能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千家万户的农业分散经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反应总是慢半拍,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低。
如何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不够顺畅紧密的这个痛点和堵点?
庆阳市积极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使“散兵游勇”式的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降低了他们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模化程度。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曾经没有一座现代农业设施的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如今一下子从地里“长”出了125座大棚,全种香菇。
市场竞争激烈,村民底气从何而来?
“村里带着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外省学习考察,大家都觉得这产业好,而且种香菇有了合作社的引领,大家底气足。”司官寨村赵坳组组长白进财对记者说。
在村上合作社的组织下,赵坳组的58座大棚专门生产菌棒,养菌种,解决了香菇种植中最核心的技术问题。而高庄、沟西两个村民小组的67座大棚,只管出菇。香菇生产出来后,再由合作社统一跑市场,解决销路。
有了合作社,情况大为不同。村民不再各唱各戏,而是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产供销,都有专人负责做擅长的事。
原来市场可以这么闯!村民心里一下亮堂了,纷纷出钱,参与建棚。“我们组的大棚生产菌棒,当初建时投资大,小组最多一户出了40多万元,最少的也投了1.2万元。”白进财说。
这个春天,司官寨村“史上头一回”种出了香菇!走进村里的出菇棚,一根根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争相探出小脑袋,撑起村民的“致富伞”。
“我们的香菇一斤卖8元左右,这两天才出菇,便供不应求,西峰区各大超市、酒店都要货,外地客商也打来电话了。”4月19日,白进财告诉记者。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村里的这125座香菇大棚,保守估计,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
在政府的引导下,和着龙头企业的领跑,在西峰区乃至整个庆阳市,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正向农民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牵着他们的手迈向广阔大市场。一个个散发着鲜活泥土气息的增收致富故事正在上演。全新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正让庆阳现代农业“破茧化蝶”,振翅高飞!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宋振峰)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李丹 责编:江文涛 校审:贺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