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创·微言】

原标题:关注“风旱”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影响

致远

2022年,欧洲地表风的减弱引发公众对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全球“风旱”的关注。有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2010年全球风速正按10年2.3%的速度下降。有机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年平均风速降幅可能达到10%。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风?这是因为地表温度不均,寒冷极地和温暖热带之间的温差驱动风的形成。但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和地球两极的变暖,北极地区比热带地区升温更快,使得温差正在减小。《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1979年以来,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4倍。

“风旱”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简单讲,风速的降低或增强,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死亡,进而影响植物的进化。短期看,即使轻微的“风旱”,也会给人类迈向非化石能源的努力带来影响。

我们知道,为降低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正迅猛推进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数据表明,10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约1.1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年全国居民生活用电量。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技术持续进步,成本快速下降。2021年,我国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较2012年分别下降48%和70%,新能源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新阶段。国家电投在四川甘孜州的200兆瓦光伏项目,中标上网电价只有0.1476元/千瓦时,远低于煤电、气电上网电价。而中广核汕尾甲子-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于2022年11月份完成全场78台风机并网发电,成为国内首个平价无补贴海上风电项目。

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的基本要求,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而经济可行的能源才能被社会接受。应当讲,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为绿色低碳发展打了样、蹚了路,也为今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信心。中国工程院预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于2030年达峰,峰值60亿吨标准煤。到2060年,我国煤、油、气、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5%、5.6%、9.4%、80%,实现由以煤为主的“一大三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的转变。能源结构的转变,也必将大幅降低碳排放,有效遏制地球变暖的速度。

目前,全球多地正全力推动将风能作为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替代品。比如,英国约24%的电力来自风力涡轮机,欧盟约15%的电力来自风力发电,美国风力发电场贡献了近10%的大型电站级发电量。但据预测,2030年全球风电新装机容量发电量需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3倍,才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在此背景下,如果出现全球性风速降低,将会为目标的达成增加难度。尽管科学家称,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将引发全球性的“风旱”,但是其未来的发展依然值得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通过巴厘岛峰会宣言,呼吁实现能源体系转型和多样化,决心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努力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控制全球升温,努力在现实需求和环境理想的反复撕扯中,找到平衡点。围绕发展权与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呵护,如今人类正在不断达成共识,也在此过程中探讨诸如风能、氢能等更多可及的技术路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