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起步决定大势,开局书写精彩。
(资料图)
放眼绿城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南宁市坚决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区一季度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对标对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努力做好“六个统筹”,奋战一季度,加力开新局。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特别策划推出“开局之年看南宁 提振信心笃定前行”专栏,聚焦报道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开新局,加速跑好“第一棒”的精彩故事,敬请垂注!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庞丽娜 游智超 陆思彤)青秀区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城乡融合改革集成试点,近年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多举措实现了“土地生金”,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建设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
一片油菜花海,收尽无限春光。青秀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内,力拓米业水稻示范基地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花,如今春天到来,成片的油菜花竞相怒放,吸引了南宁周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
中国—东盟稻作文化产业园是青秀区2022年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产业园以青秀区长塘镇长塘村天窝坡、天堂村坛尧坡和新天堂坡为点,串点成线,建设集稻田观光、学校研学、稻米文化研究、有机米加工、米食品展示、康养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
青秀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园。记者 陆思彤 摄
按照规划,产业园以“小块变大块”“坡地变平地”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致力于打造“地平整、户连片、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长塘镇党委宣传委员李长新介绍,推行“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政策后,重新布局农田,调整路网渠道,农田内道路工程、水利渠道、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村民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又能到产业园内务工增加收入。2023年将继续在长塘镇其他村坡建设7000亩高标准农田,2023年底即将建成万亩吨粮建设。
作为青秀区引入产业园的龙头企业,广西力拓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产业园提供优质稻种,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并推广规模种植、订单收购、定向收储、定点加工、全程托管等措施。打造以优质水稻作为主导产业,集智慧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农耕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
广西力拓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副总吕琳介绍,目前,公司采取土地流转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在青秀区刘圩镇、 长塘镇、伶俐镇、南阳镇等地建设有有机、绿色、富硒水稻基地,为合作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三变”引领,沃土生“金”,不仅打开了致富之门,也打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黄金锁”——通过土地改革,让村民的土地变成一种宝贵的资产、资源。
发展特色种植 助力增收致富
“2022年10月我们引进了智慧无土栽培技术,目前建设了6亩的实验大棚,现在我们主要种植的是水果黄瓜,一年可种植5-6茬,后续还将轮种一茬粮食作物,预计年亩产值约12万至20万元。”在青秀区刘圩镇槐里村岩植高效智慧无土栽培产业基地内,青秀区长塘镇槐里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李明维脸上乐开了花,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带领村民发展的“新路子”。
2022年10月刘圩镇引进了智慧无土栽培技术,目前建设了6亩的实验大棚。记者 陆思彤 摄
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青秀区引进农业先进企业,采用“岩植高效智慧无土栽培模式”发展轮作种植生产。通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晟宁公司和广西岩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合作,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平台公司+农业科技公司+农户”四方合作模式推动产业发展,逐步打通农科研发、实践、转化、推广全链条。
智慧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果蔬。记者 庞丽娜 摄
“目前,我们流转了180亩土地,计划建设15个基地。基地招聘的都是附近的农民,每人每月收入约3000元,有效助力农民增收。”李明维说。槐里村村委成立合作社参与联营、农户参与种植管理,为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培育了新型农村发展人才,吸引广大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15个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带动村民务工收入超120万元,产值预计达37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
工人们正在采摘水果黄瓜。记者 庞丽娜 摄
“在这里,我们解决了传统土培种植水肥损耗大、一般基质栽培盐渍严重、水培烂根、气雾栽培耗电大等问题,可实现不间断无障碍轮作种植生产。单亩产值高于土培养近3倍。”基地负责人韦武廷介绍。
蔬果经过包装后进行销售。记者 庞丽娜 摄
据介绍,该项目将以“岩植栽培技术”为示范,逐步拓展园区扩大发展,将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销售流通环节以及品牌推广进行全产业链专业化管理,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实产业基地的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将起到显著地示范带动作用。项目还将与科研教育单位设立合作平台,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延伸推广,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加快推动青秀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黄登
值班编审:卢超
(作者:庞丽娜 游智超 陆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