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十节玉琮,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它以青玉为材质,通体莹润。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

玉琮这种器型产生于良渚,这是目前考古界基本的共识。金沙出土的这件十节玉琮,全器刻有四十个简化人面纹和一个人形符号,从形制、纹饰、琢刻工艺上看,属于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风格。

金沙与良渚,空间关系上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时间关系上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良渚玉琮是如何辗转到达金沙的?金沙玉琮与良渚玉琮有怎样的异同?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从俯视的角度看良渚玉琮时,会发现出土于良渚当地的玉琮环绕圆形射孔的都是四道有弧度的凸边,而从正面看又有上大下小的外形特征。而金沙出土的十节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外观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这是一种参观者不易察觉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或许能成为我们理解久远文明对话的窗口。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海报设计 张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