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医改工作 老百姓乐享“健康红利”

——“健康南宁”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南宁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扎实推进“健康南宁”建设,让市民在看病就医、健康保障上享受到诸多改革红利,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实现家门口享受优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推进“健康南宁”建设,深化医改是一场“重头戏”。

让区域内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这是医疗服务同质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医改的基本要求。南宁市推动在市区成立城市医疗集团,在县域推行县域医共体,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其中,在县域以上林模式为参考建设县域医共体;在城区以三级综合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牵头,组建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城市医疗集团,促进分级诊疗有序推进,市一医院集团的“三塘模式”和市二医院集团的“延安模式”取得实效,得到自治区层面肯定。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分院在一年前还只是一家乡镇卫生院,成为市二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之后的短短一年间,这家乡镇卫生院发生了巨变。

2021年12月10日上午,南宁市卫生院中第一家千级层流手术室在延安分院正式启用。手术室投入使用后,依托集团总院的优质医疗技术下沉,可开展骨科、眼科、胃肠外科等手术,将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实现医疗质量的均质化管理。

“卫生院升级打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从一年前的门庭冷落,到现在业务量高速增长,有效的管理促进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抗生素使用等指标的下降,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在稳定队伍的同时,减少了投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延安分院挂职副院长韦福来介绍,这些变化让患者真正得了实惠。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让延安分院成为我市深化医改工作的生动实践。今年,我市将继续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优化城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等方面下功夫,有力补齐卫生健康短板,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5分钟医疗服务圈逐步形成为幸福“加码”

公共卫生事业事关民生福祉。我市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针对我市部分城区、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偏少、服务半径过大、服务人口过多的问题,我市按照“填平补齐、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连续4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资1.75亿元,新建10个、购置1个、改扩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为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基本医疗设备,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城市广大居民健康。

南宁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刘文波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开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9个(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9个),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达到65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每个街道办辖区或每3万—10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逐步形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加快构建公卫应急体系

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织牢生命救护网

院前医疗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现实生活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心跳骤停抢救最佳时间在4分钟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救援4分钟’,心跳骤停后能否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急救措施,是心脏能否恢复自主跳动的关键。”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副主任唐连家说。

为建立健全城市公众急救体系,提升事发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能力,为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2022年,我市推动15个乡镇卫生院急救示范点规范化建设,同时在地铁站、公园、商场、社区等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建设6个急救小屋,投放18台AED及一批急救设备物品,并各组建1支不少于10人的自救互救队伍,自救互救队员均受过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完善公众急救体系,我市已逐渐形成“公众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三级急救体系。 (记者 吴青华)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卢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