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恰逢春节,亲子之间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漫长的假期也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挑战”和“教育机遇”,可能和孩子“相亲相爱”,也可能“鸡飞狗跳”。那么,寒假期间,我们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巧用这不可多得的相处时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如何让孩子直面亲戚的各种“问候”……
假期里的劳动教育问题
1.理清概念,树立劳动意识。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它体现为一种教育,包含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等七方面的培养目标。例如让孩子制作一件产品,如小板凳、小书架等,他在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克服困难,也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2.因势利导,培养生活小能手。劳动教育可从家庭生活入手,春节临近,家庭大扫除不妨放手,将这项“工作”交给孩子们。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逐步引导,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看似让孩子“受累”的劳动,最后收获的可能是孩子满满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我很能干”,从而建立“自信”。
3.养成习惯,培养责任心。除了具体的家务劳动,还可以通过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如低年级孩子可以喂养小鸡、小鸭等小动物,既能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锻炼责任感;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走进社会,观察职业人士,条件允许的可进行职业初体验,如交通协管员、小图书管理员等,让孩子从自我服务过渡到为家人、为社会服务,成长为一位积极、自信、有责任心的人。
寒假,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家长的觉醒
1.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家长不做任何评论。
2.家长反思:家长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不错,可是孩子却感受不到爱。
二、家长的改变
1.语言习惯的调整:多用一些描述事实类的语言,少用评价性的语言。
2.合理制定寒假学习计划:以学校作息表为依据,通过开家庭会议,确定合理可执行的学习任务。
三、家长树立榜样
1.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利用业余时间读点心理学的书籍,了解孩子成长的轨迹,所谓读点心理学,做事不累人。
2.放下手机才是真的爱孩子:舍弃除上班以外的一些刷手机的时间,和孩子创造亲密的关系,进而家庭氛围才会越来越和谐。
1.临近喜庆春节的寒假中,面对家中有亲人过世,当孩子问起,家长不忽悠不哄骗不避重就轻,可以直接告知,表达悲伤,让孩子感受尊重,学会敬畏生命。
2.带孩子串亲戚的时候,面对有亲戚朋友逗孩子,家长不要因为面子难为情,可以直接表达不喜欢,让对方打住无趣逗乐行为。
寒假里如何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1.家长自身需要调整观念。有的家长认为家务是大人应该做的,孩子只是帮父母做家务;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家务是妈妈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扫地”等等说法。其实,家务不是爸爸的,也不是妈妈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孩子)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2.教孩子做家务。做家务是一项技能,是需要学习的。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配适当的家务,孩子一开始可能做得不好,但是只要他愿意参与,家长都要鼓励,而不是嫌弃做得不好干脆别做了。另外,有些家务确实有难度,家长要耐心、细致地教孩子。
3.警惕家务劳动中的性别偏见。妈妈就得做家务,爸爸可以不做;女儿就得多做家务,儿子可以不做或少做……这些观念都是“性别偏见”,也是“性别不平等”。家务不分性别,只要是家庭成员就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家务。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时候,对儿子对女儿都要一视同仁,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孩子长大之后才能承担起家庭责任,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