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7月30日下午,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尔生物”)的IPO申请将接受科创板上市委审核。

在目前申报科创板的149家企业中,市场对海尔生物的关注度算不上高。记者走访多位券商机构人士,大部分认为海尔生物的标的典型性有限,故关注度较低。

尽管“典型性”有限,但就海尔生物自身发展来看,在行业中还是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虽然比价小,但相对来看,公司业绩不错,实现了进口替代。”一位上海地区关注大医疗领域的投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更为幸运的是,海尔生物背靠海尔集团这棵“大树”,后者给予了专利使用、营销体系上的帮助,海尔生物业绩得以迅速增长,成为其闯关科创板的底气。

但,硬币的另一面,正是海尔生物与海尔集团错综复杂的关系,使海尔生物独立性遭到了质疑。

“背靠大树好乘凉”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生物曾于去年10月赴港上市,但随着科创板的开闸,海尔生物迅速改道,于今年4月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书并获受理。据招股书,海尔生物拟募资约10亿元,用于加大研发和销售投入。

既然改道科创板,科技含量是摆在首位的关注要素。

2016年-2018年,海尔生物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4%、13.34%、10.74%,这在149家科创板企业中,处于中上水平。专利方面,截至2019年2月28日,海尔生物及子公司合计拥有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

从核心技术人员来看,6位技术人员均是行业内资深人士。总经理刘占杰是制冷行业内的技术专家,曾于2001年5月至2005年10月任海尔集团低温技术研究所所长;副总经理陈海涛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研发,曾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4位核心技术人员张江涛、巩燚、刘吉元、滕培坤均有多年海尔系工作经历,在海尔生物创立之初就已加入。

研发人员的薪酬体系显示,核心技术人员年薪在40-70万元,甚至高于不少管理层,可见公司对研发的重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海尔集团背后的扶持。

据招股书,海尔集团通过间接控股和委托表决合计控制发行人55.80%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系海尔生物的实际控制人。

海尔生物主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为生物样本库、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等场景提供低温存储解决方案。这就让人嗅出一丝熟悉的味道,海尔品牌最早就是以冰箱业务起家,而海尔生物的核心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等均有多年海尔系工作经历。

在其他资源上,海尔集团几乎也是尽其所能地“付出”。

据招股书,海尔生物可以持续、无偿使用“海尔”、“Haier”等相关许可商标;其生产经营的厂房也是向关联方租赁;此外,海尔生物能有如此多的专利发明,系与海尔集团共同注册或申请注册了多项专利权及专利申请权。

“目前来看,海尔生物在财务和行业方面没有明显的风险点,主要的风险点应该是运营的独立性。”7月29日,一位长期跟踪IPO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书中,保荐机构直言不讳地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在有限公司阶段按照《公司法》等规定运行,未建立严格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存在发生的部分关联交易未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的情形。公司改制设立后,在《公司章程》中对关联交易、对外投资等事项的决策权限与程序作出了规定。

这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海尔生物经历了六轮问询。记者发现,在第一、第二、第三、第五轮中,海尔生物都被问及独立性问题。

临近上会,海尔生物就这一问题作何回应?7月29日,记者拨打其公布的证券部电话进一步询问,但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关联交易涉及到定价的问题,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对公司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上述上海地区的大医疗行业投资人告诉记者。

行业前景之辩

如果不是此次海尔生物闯关科创板,投资人士或不会发现,原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已早早进入生物医疗领域。

今年6月,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谈到在大健康领域海尔的目标时更说道,一定要做物联网医疗生态品牌。

而此次海尔生物拿到科创板门票,显示海尔集团的大健康产业正在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延伸。

那么,海尔生物所涉及的行业前景如何,能否实现张瑞敏的宏愿?

上述上海地区的大医疗行业投资人表示,“海尔生物选择了低温储藏的赛道,比较小众,也就是说,只要增速下滑,对公司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据招股书,海尔生物的主营业务主要涵盖五大领域:生物样本库、药品与试剂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以及生命科学实验室。其中,生物样本库和药品及试剂安全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最主要构成部分,2018年,上述两项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均在75%以上。

不过,随着公众对生物制品存储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也有机构看好其行业前景。方正证券研报预计,2019年冷藏药品规模将达到390亿美元,销售额预计增长16%-17%,远高于常温生物药销售额的增长速度,药品试剂低温存储市场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