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贴市直属有关学校课后服务,多数县(市、区)财政也安排了专项经费补贴。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中小学教育收费政策的通知》规定,市教育局和部分县(市、区)已制定课后服务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管理方案,加强了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

校外培训机构:持续规范整治

记者:湛江是如何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

答:从2021年8月16日开始,我市就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严格审核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培训机构,对不符合要求的取缔办学许可。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我市先后于去年5月、7月、8月三次布置各县(市、区)对辖区内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地毯式排查,分类建立工作台账,摸清底数。按照省的部署要求,我市从去年8月18日开始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385家学科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时间的情况进行督查,并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自去年9月起,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周末、节假日、休息日全面停课。市教育局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对市区进行巡查、暗访,结合开学防疫检查、“双减”等重点工作专项督导,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各县(市、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以教育文化、教育咨询、教育科技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全面清理整治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无证经营的培训机构。去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我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联系会议办公室组织力量到赤坎区、经开区、霞山区、坡头区、遂溪县等区(县)进行暗访,督促县级教育部门开展巡查、检查活动,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00多人次,明查暗访培训机构300多家,约谈100多家机构负责人。

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压降。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工作安排,通过严控培训时段、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指导限价、预收费资金监管等工作,大大压减学科类机构数量、规模,经过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前期经教育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192家学科类机构有61家机构停止办学,126家机构转为非学科类、成人类培训机构,不再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目前全市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合规学科类机构只有5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双减”呼唤更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记者: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湛江市如何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答:总体思路是:在坚持做好“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有效性;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强化教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提升“双减”水平。

第一,对标目标、综合治理。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一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从严治理。二是源头治理。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三是系统治理。聚焦作业和校外培训,加强课后服务,督促指导学校不得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系统推进“双减”工作。

第二,完善机制、统筹推进。“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众多部门职责,必须由党委政府高位统筹、部门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一是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教育部门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指导学校做好“双减”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落实。二是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班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多方联动,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监管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依托“湛江市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平台,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共建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第三、加强宣传、强化督导。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思想,建立“双减”工作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压实作业管理责任。建立市、县、校三级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提升作业效能。教研部门加强对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指导,提高作业质量;学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二是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健全课后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全面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三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落实以县为主的统筹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等网格化优势,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开展联合执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无证办学、虚假营销、制造焦虑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