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268.83点,下跌0.59%;深证成指报11145.03点,跌0.83%;创业板指报2240.77点,跌1%。在低迷的行情中,“A股”登上微博热搜榜。

面对持续调整的A股市场,那些持有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的投资者也备受煎熬。“‘心理按摩’不管用了。”一位个人投资者王晓(化名)对记者这样表示,“一年又一年,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

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二季度末规模超百亿的42只基金中,有27只基金年内净值出现了亏损,占比超六成。其中,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混合、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等7只百亿基金的年内净值亏损超10%。拉长时间来看,“亏损”情况也并未好转,而基民在漫漫“回本路”上对基金经理的耐心也在持续消耗。


【资料图】

年内回报超告负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已有数据的423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中,合并规模超百亿元的产品有42只。而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为55只。

截至8月4日,上述百亿级别的产品里,有15只年初至今的累计收益为正,占比不足四成;其中,兴全新视野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兴全商业模式LOF、广发多因子混合位列前三,年内回报率均超过11%。

位列末席的是广发高端制造股票A、广发科技先锋混合、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年初至今的累计跌幅分别为21.97%、20.05%、17.41%。简单计算可发现,这些百亿级别的产品首尾相差已经超过33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百亿规模基金的掌舵者,大多是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凭借“巨无霸”的规模“笑傲”同业。但在惨淡行情下,也正是因为受到众多基民的青睐,业绩“褪色”导致的落差自然会引起拥护者的不满。

“总是说市场在底部了、在低位了,结果一段时间过去又亏了小10个点。”在王晓看来,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的“心理按摩”或许一开始能够缓解自己的情绪,但随着市场波动、产品仍在亏损,煎熬情绪似乎更胜于从前。

另一位个人投资者宋川(化名)则对记者表示,自己已经“割肉”赎回了部分亏得太多的产品。其提供的账户信息显示,他购买的产品大多是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目前的亏损幅度在20%至40%之间。

记者了解到,上述投资者大多是在2021年前进入市场,购买的大多也是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据其反馈,身边像他们这样亏损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赚钱者才是少数”。“如果在小红书或者抖音之类的地方晒基金亏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王晓告诉记者,那些亏损重灾区的产品,一看都是明星基金经理的。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2023年8月4日,除了2022年10月成立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外,前述41只规模达到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近七成产品自2022年初以来累计下跌逾20%。

若将时间拉长至2021年年初,在这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中,已有数据的39只百亿产品中,有29只产品的区间单位净值跌幅超过10%,占比接近75%;11只产品的区间跌幅超过30%。其中,广发科技先锋混合、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的累计跌幅均超过40%。

面对近三年的“亏损”,有像王晓一样“不舍得‘割肉’赎回,甚至逢低加仓、平摊风险”的投资者,也有和宋川一样“扛不下去、没有等待的耐心”而选择减仓的投资者。但相同的是,抱着赚钱心态的投资者面对亏损的不满情绪。

据第一财经统计,在今年一季度末规模超过90亿元的“百亿”和“次百亿”级别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共有64只,除了郑青、董辰合管的华泰柏瑞鼎利混合A的规模有所增长,其余63只产品的规模在二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单季度下滑超过10亿元的基金产品占比接近七成。具体而言,下降最多的是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二季度下滑超过70亿元,基金规模从562.09亿元降至491.94亿元。而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蔡嵩松参与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次之,基金规模分别减少66.84亿元、55.9亿元、49.17亿元。

基金经理业绩“褪色”背后

在业内看来,百亿级别的基金产品表现不佳,主要是源于这些产品大多重仓在传统消费、医疗、新能源等前期热门板块上,而今年爆发的TMT、中特估板块并非它们的“擅长”领域,加上“船大难调头”的规模困境,操作灵活性也有所下降。

“那些基金大多踩在市场相对高点成立。”一位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基金行业呈现风格切换的分化行情,基金经理重仓的行业陷入调整后,挖掘个股收益也难上加难。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以申万行业为基准,公募基金持股总市值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截至8月7日,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前三大重仓行业分别下跌5.32%、1.91%、10.12%。而数字媒体、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等行业的年内回报均超过30%。

事实上,从众人簇拥的高光时刻到如今的业绩低谷,百亿基金经理们对自己的现状并非一无所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权益类基金经理与记者交流时坦言表示,“业绩做不好的时候压力很大,基金经理比谁都想做好产品业绩,但是如果反思投资逻辑没有问题,也不能随意跟风改变”。

“我之前也有段时间是‘冷板凳’,行业轮动总轮不到我(擅长的赛道),那时候也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华南一位在管规模近百亿元的权益类基金经理曾告诉记者,在那段时间里,反思是他做得最多的事,基本每时每刻都处在摸索与反思的过程中。

此外,有部分基金经理也选择将自己的心态通过季报传达给投资者。例如,在管规模超过150亿元的基金经理林英睿,他在最新季报中就直言:“如果说过去三四年,情绪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需要的时间是按年计的话,那今年以来,情绪的漂移已经在以季度甚至月度来计量了。”

他坦言自己的心态:如果说一季度组合的状态仍处于“不舒服但尚可忍受并值得期待”的范畴,那二季度的表现就属于“极度不舒服仅能用基本面数据说服自己坚持”的极端境遇了。

“对于困境反转或者均值回归策略的投资人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让自己看得远一点,或者站得高一点,才能忍受中短期源自情绪的波动与回撤。当前,经济处于底部震荡向上的状态,市场处于底部低估的状态,而组合处于相对回撤和绝对回撤均较大的状态,如果现在不积极起来还要等何时呢?”林英睿表示。

在管规模达776亿元的张坤,也在季报中表示,最近三年,组合的市值虽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并没有增长。这三年期间,将持仓公司作为一个组合,估算其内在价值的复合增速在15%左右,而且总体保持了和三年前类似的竞争力和护城河深度。然而内在价值的增长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市值的增长?

对此,张坤解释称,最主要是在2020年中,市场先生对公司前景大多持乐观的态度,给出了一个较高的估值,而2023年中,市场先生对公司前景大多持悲观的态度,给出了一个很低的估值。估值的下移抵消了内在价值的增长。

重仓食品饮料行业的百亿基金经理焦巍也同样有所反思。“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和市场表现,证伪了我们对在疫情结束的报复性短暂消费期可以持续的误判。”他在季报中提到,抛开AI行情和低估值高分红板块对消费标的的虹吸效应,消费类核心资产的弱势体现了市场对此类资产长期折现率提出的,尚不能证实证伪但确实有合理性的疑问。

“我们确实需要从长考虑、从国际视角考虑我们的资产配置倾向和平衡程度问题。”在焦巍看来,这些疑问需要留给时间和决策层来做证伪和判断,但毫无疑问,作为操作者的投资经理必须至少同步或不太过于滞后地做出反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