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高效 “新三样”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大湾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连续六年全国第一。在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7倍、27.7%、57%。大湾区是如何抢抓“风口”,守稳优势,持续跑出“加速度”的?

广东台记者 康亢:过去的一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130万台,这意味着,全国每6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这仅仅是湾区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造车体量。

大湾区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完备的产业链和科技创新积累,是车企最大的底气。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湾区同时也成为全国锂电产业集聚地。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锂电企业数量超过了1.77万家,占全国的12.4%。前段时间,在广东江门,这家先进动力电池工厂正式投产,满产后,每年可供应、装配全球7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 谢正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检验电池安全性的针刺实验,刀片电池在被刺穿了以后,由于它刀片状的设计,散热性会比较好一点,这样就避免了它的爆炸与起火,我们已经掌握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

在广州黄埔,这家生产电磁线的企业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用漆包线加工工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在应用设备中体积减少25%,功效比提升20%,目前已成功配套我国新能源汽车75%以上品牌。

产业协同高效,海外订单也越来越多,在南沙港、东莞港等大湾区的多个港口,上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排队装船出海成为新常态。在深圳盐田港,原有通过滚装船运输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出口需求,量身定制、整车装箱,中国产新能源汽车,登上远洋货轮,出口世界各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