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伏龙头扩产凸显一体化趋势 瞄准技术迭代空窗期
近期,多家千亿市值光伏龙头相继宣布了产能扩张计划,新的规划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一体化”。几乎每家厂商都强调了通过优化各环节产能布局与配比,来提高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的目标。
【资料图】
时间拨回到三年前,光伏行业内有一体化光伏厂商,也有不少专业化厂商。过去三年,关于哪种布局更优的争论始终存在。然而,时移事易,过去的硅片新势力厂商已经构建起一体化雏形,专注于电池环节的龙头厂商也向上下游双向渗透,上述争论的答案似乎很明确了。
不过,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光伏奔向一体化更多的是被行业裹挟。在一定程度上,一体化意味着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差异化特征缺失。事实上,就在上月底,多位光伏厂商负责人都发声要建设新的行业生态,但当一体化成为绝对主流,改变并不容易。“我们也希望努力重塑行业生态,但真的很难。”一位受访者感叹道。
无奈的一体化扩张
推动本轮光伏行业从专业化走向一体化的周期实际上与产业链价格上行周期重合,硅料、硅片等上游在过去三年赚得盆满钵满,但下游电池、组件厂商在2021年时亏损连连,为了不被原料供应卡脖子,追求最大化利润,一体化模式开始风行。
就最近宣布扩产的几家龙头企业而言,晶科能源拟在山西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单晶拉棒、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均为56GW。项目共分四期,建设周期约两年,每期建设规模为拉棒、切片、电池、组件各14GW一体化项目。
晶澳科技本次扩产选在了鄂尔多斯,项目总体产能规划为30GW拉晶、30GW硅片、30GW电池及10GW组件。隆基绿能则计划在西安建设年产20GW硅棒、24GW电池及配套项目。通威股份本次投资将落地成都,包含年产25GW电池及20GW光伏组件项目。
结合上述几家企业2023年末的产能目标,更能说明此番扩产在优化一体化产能配比上的作用。以晶澳科技为例,公司计划2023年底组件产能超80GW,硅片、电池产能达到组件产能的90%左右,而在上述扩产计划中,硅片、电池的新增规模是超过组件的。
其他厂商方面,到今年底,晶科能源预计公司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75GW,75GW和90GW;隆基绿能计划硅片、电池、组件年产能分别达到190GW、110GW、130GW;通威股份硅料产能则将超过38万吨,电池产能为80~100GW,组件产能80GW。
总的来看,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三家厂商的产业链布局围绕硅片、电池、组件三个环节,并参股上游硅料厂,通威股份主要布局硅料、电池、组件三个环节,但也有关联密切的硅片代工厂。另一家龙头天合光能及新势力厂商代表弘元绿能则布局了硅料到组件的四个主要环节。
“大家迫不得已去做一体化。”一体化厂商外表光鲜,一家硅料厂商负责人却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无奈。
该负责人谈到,光伏行业每个环节的技术、生产、扩张周期都不一样,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错配,但大家很难踩准周期,无法预判哪个环节赚钱或是亏钱,然而,整个光伏行业还是赚钱的,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总不至于光伏行业死掉,也就造成了一体化的结果。”
同时,从业者也对行业中经营风险有所顾虑,一旦上游原料断供或下游客户毁约,厂商可能腹背受敌。因此,企业只能通过一体化的形式将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
至于一体化提升盈利能力,一位头部硅片厂商人士向记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果处在硅料上涨周期,从购入硅料到销售组件,产业链环节越长,一体化厂商存货升值溢价的空间就越大;但是在价格下行周期,产业链越长,购入硅料后,一体化厂商需要承受的存货贬值时间或其他不确定风险也会越大。这也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一体化厂商劣势暴露很明显的原因。”
瞄准技术迭代空窗期
“一体化固然有好处,规模效应、品质管控和追溯性强,但归根结底为了成本,成本、效率做不过人家的,一体化只会是产能利用率低的重资产负担。”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认为,一体化避免不了容错率低挑战,技术路线和工艺制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动辄上百亿投资的结果以及市场机会错失的难以回头。“所以一体化下冷暖自知,我们相视一笑,感同身受。”
近期行业新的一体化扩张动作加深了产能过剩担忧,上述硅料厂商负责人向记者判断说,到今年底,光伏主要环节一定会出现全行业过剩,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都将加剧,“这是必然的,我认为最艰难的时间点会出现在明年上半年,各个环节都会很难。”
根据该人士的判断,行业还将持续面临利润重新分配,一方面,硅料暴利不可持续,但未来仍可能赚取一定差价;另一方面,电池环节当前利润水平较好,但当四季度TOPCon电池产能蜂拥而至时,盈利能力或将受到影响,届时,TOPCon电池产能将达到200GW。
对于这种悲观预期,市场也有不同见解。“明年竞争会显现,但还没有到激烈的程度。”一家一体化厂商销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TOPCon产品明年才有可能达到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这是具有较高效率的高端优势产能,还不存在过剩问题。该人士透露,其所在企业已经着手对低效的产能淘汰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明年公司的产品结构还是比较良性的。”
事实上,该人士所提到的也正是一体化厂商此时宣布扩张的另一个目的——未雨绸缪。
当前,光伏行业有两个最为明确的技术趋势,一是N型电池技术替代P型电池技术,二是大尺寸产品替代小尺寸产品。特别是在N型替代方面,去年是N型商业化元年,今明两年是N型产品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年份,而P型产品势必逐渐退出。扩建一体化产能实际上是考虑到P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后需要拿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N型光伏产品实际上还是一片难求。”一家一体化厂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此番扩张令行业产生了过剩、内卷的担忧,但行业过剩最先淘汰的是技术落后、性价比差的产品,技术先进的新建产能风险不大,过去的小尺寸PERC产品则面临较大压力。据该人士判断,现存小尺寸的PERC产品今年就将被逐渐淘汰,而大尺寸的PERC产品也将在明后年被完全取代。
事实上,从该人士给出的时间节点来看,与此番扩张的几家厂商给出的时间表也较为吻合。具体来看,隆基本次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投产,2025年底前达产;晶科一期、二期项目预计分别在2024年第一、二季度投产,三期、四期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晶澳鄂尔多斯项目建设周期预计36个月;通威一期电池项目将于2024年内建成投产,二期组件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内建成投产。
在产品尺寸方面,一家210阵营的厂商人士认为,未来产业链价格稳定后,大家的关注点会聚焦于技术、成本,如果地面电站需求大幅增长,市场很有可能全面转向210尺寸产品,“如果到那时老的一体化产能还是只能做182产品,肯定是很难参与市场竞争的。”该人士透露,当前市场无论是210电池还是硅片都处在结构性短缺状态。
业内担忧同质化竞争
多位受访人士表达了一体化泛滥将行业引向同质化竞争的担忧。“一体化的加深可能会使行业缺乏动力去推动新的技术。但实际上,只有差异化才能产生专业化,如果没有差异化而都是通行的同质化竞争状态,就很难出现专业化竞争的企业。”
从目前出货量前四的组件厂商以及通威股份来看,现阶段的组件产品难言差异性,各家厂商都是一体化布局,都选择现阶段押注TOPCon技术;如果说有差异,产品尺寸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差异之一。“上个月的SNEC展有50万人参加,但真的有跨时代的产品吗?没有。这个行业的技术已经平均化了。”一位受访人士说道。
不过,在一体化大潮中,也有一些厂商采取了有所差异的策略。今年4月,爱旭股份在先后宣布了总投资规模数百亿元的投资规划,正式大规模加码组件业务。从整体规划来看,公司已经建设/规划了珠海、义乌、济南三个电池、组件基地。
据了解,到2023年底,爱旭股份将形成25GW的ABC电池及组件产能。同时,计划在2023年新增国内生产基地2~3处,每个基地规划不低于30GW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
TCL中环今年4月抛出了一项138亿元的可转债募资方案,募资投向除了年产35GW硅片项目以外,25GW的N型TOPCon电池项目格外受到关注。TCL中环是硅片龙头之一,此番首次投资电池项目,被外界解读为布局一体化的重要信号。
不过,在与TCL中环人士交流时,其对于一体化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从形态上说确实是上下游环节都有涉及,但要看如何界定,我们做的肯定不是传统一体化厂商做的事情,拓展电池项目主要是为了消纳部分超硅片,实现降本增利。”
据该人士介绍,到今年底,TCL中环硅片产能将达到180GW,而电池产能会达到7GW左右,组件产能则从去年底的12GW提升至30GW。从各环节配比情况看的确很难说是一体化。
TCL中环的差异化也体现在组件技术方面,公司目前主要聚焦于有专利保护的叠瓦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和更好的抗衰减特性。“从整个光伏行业格局看,硅片是最有技术壁垒的环节,公司现在已经有很明显的话语权和相对竞争优势,肯定会专注在硅片环节,同时围绕硅片业务综合考虑视公司战略和未来发展、降本增利等情况来发展其他环节业务。”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提到专业化厂商曾经打败一体化厂商并改写行业格局的情况,但在受访人士看来,在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一体化会变成非常主流的选择,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调整有赖于行业生态的变化。“短期内,行业格局从一体化再转回专业化不太可能,我们也希望努力重塑行业生态,但真的很难。”(记者 刘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