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惠民保”要更惠民
“惠民保”作为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形式,自诞生以来就颇受消费者欢迎。截至2021年年末,28个省区市推出了177款“惠民保”产品,累计约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140亿元。
之所以广受市场欢迎,与“惠民保”的设计亲民有很大关系。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还可以带病投保,这都契合了消费者提升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实际需求。从各地发行的产品来看,多数“惠民保”产品不限年龄、职业,无需体检、无等待期,凡是当地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正常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员均可投保。保额在几百万元不等,价格仅需几十元到几百元。同时,“惠民保”还不断提升服务、拓展保障责任。比如,一些重大疾病治疗需要的特药、治疗手段往往费用不菲,给患者带来较大负担。“惠民保”产品扩展特药责任,可以让高端医疗技术、药品惠及更多患者,达到“治大病、减大负”的效果。此外,政府部门的背书与参保率有着密切关系,不少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购买“惠民保”,就是认准了政府部门为其背书带来的公信力。
当然,“惠民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产品营销宣传中存在误导行为,可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个别承保公司缺乏数据基础,存在盲目跟风、低价竞争的情况。又如,过低的门槛,导致患病风险偏高的人群往往投保意愿更强,“逆向选择”风险高,未来可能面临较大赔付压力,持续稳健经营难度较大。从一些公开数据的城市来看,“惠民保”赔付率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获得感。根据估算,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惠民保”赔付率不足50%,这有些不符合惠民的初衷。
要使“惠民保”更加惠民,发挥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的积极功能,就需要在产品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上多下功夫。医保部门应为产品设计提供大数据支持,保险公司应合理预估投保人数规模,做好保费测算和保障方案制定,可以允许每年根据赔付情况适当调整费率水平,提升“惠民保”运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可通过降低免赔额、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等方式,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要进一步规范产品的宣传和竞争,提高“惠民保”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度,这也是提高产品普及率的关键。 (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