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的“新赛道”——黑龙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扫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秋九月,黑土地迎来丰收。黑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耕地托管、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等方面竞逐“新赛道”,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耕地“入托”增产多
“这土地托管还真就比自己干收成好。”望着在风中起起伏伏的大豆田,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种植大户张文海充满期待。
今年,张文海有约1万亩地由海伦市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全程托管模式经营。在托管期间,农机手、农技专家等专业人员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服务,张文海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在秋粮收获后验收作业质量,结算服务费用,享受秋收成果。
“现在屯子里流转土地的人少了,大家算算收成,更愿意让自家的地‘入托’。我们托管给金丰公社的大豆田每亩产量能多出70斤至100斤。”张文海说。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大豆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魏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安排农机手。
“我们自己有总价值4000多万元的先进农机设备,农机手也是我们自己培训的。”魏刚说,通过农机规模化作业,种收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小散户种植难以达到的。2022年,合作社托管了49万亩玉米地,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十分之一。
土地托管兴起的背后,是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塑。在黑土地上,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逐渐取代小农经营“单打独斗”。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67万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47亿亩,比2016年增加7701万亩;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042万亩。
“链经济”提升附加值
在黑龙江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加工工厂,记者见证了一穗鲜食玉米的“旅程”。
从田里采摘、在厂房去皮、在流水线上加工成真空包装鲜食玉米,然后再由“网红”带货销往全国……从开始加工到制成成品,过程不超过3小时,“锁鲜”是鲜食玉米的卖点。
“企业去年实现产值8.8亿元,辐射全省近500万亩有机种植,不断带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公司副总裁郭忠良告诉记者,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为上游农产品的销路“托底”,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机正在进行翻地整地。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玉米的附加值提升体现在产品的绿色升级,更体现在精加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先进工艺加工,一粒粒玉米“变身”为增鲜剂呈味核苷酸二钠。
“一吨呈味核苷酸二钠市场价格八九万元,今年我们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公司总经理黄励坚说。
曾几何时,“量大链短”、农产品加工滞后是黑龙江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得到引导扶持,做强做大。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
玉米“越变越金贵”的背后,是黑龙江省从玉米原粮“初级供应者”升级成为农产品“高级加工者”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的“延链、强链、补链”,玉米深加工产品品种逐渐增多,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黑龙江提升农业附加值有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新农技赋能“大粮仓”
“再过几天,无人驾驶收割机就会开始在这片稻田里作业。”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姜灏的身后,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一片金黄。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从智能排灌系统到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再到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一块稻田中,种植户在察看水稻的长势。新华社记者王鹤 摄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七星农场126万亩耕地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10年。
技术集约推动效益增长。“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优质良种繁育、数字农业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继续用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变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何树国说。(记者 陈聪 魏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