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11月19日,《“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发布。

《报告》称,“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在改革中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总体呈现农业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加速产出、农业科技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如期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支撑引领从‘一农’(农业)转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报告》发布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说,该《报告》展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治理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产学研融合机制探索的重要进展,总结了农业农村科技重大成果的产出特点等方面,并对“十四五”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进行了展望。

《报告》内容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总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华丽转身。一是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从“一农”向“三农”转变。支撑目标任务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产领域,扩展到脱贫攻坚服务,农民增产增收;二是支撑引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聚焦高质量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方位发力,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了基本全覆盖,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57;三是从“资源消耗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2提高到0.565,全面支撑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

第二个特点是创新体系效能在改革中稳步提升。农业科技体系治理成效显著,农业科技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提升资源聚集能力,全国先后启动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湖北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五个融合”,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优化调整产业技术体系,增设了土壤与养分管理、产地环境污染管控与修复等共性岗位,架起了体系之间的桥梁;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设立了科技创新工程类专项,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如期实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标,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一是高新技术突破对世界农业科技影响重大。比如,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与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迈入国际前列,精准农业航空植保技术与农业智能装备引领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二是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丰硕。5年来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9项,颁发神农奖540项、丰收奖1631项。2017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农业领域科学家发表的国外期刊论文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申请授权的专利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三是基础条件保障进一步夯实。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十三五”期间基本建设总投入150.31亿元;其中政府财政资金投入120.1亿元;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即将投入使用,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保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