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民航业:疫情中飞出新天地

2021年即将划上句号。作为“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今年我国民航业继续承压。虽然饱受疫情冲击,但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仍是全球恢复最快、运行最好的航空市场。海航集团航空主业重整尘埃落定、多地新机场陆续投运、“升级版”随心飞再成爆款……一系列新变化彰显民航经济的活力。

海航机场控制权移交

海航航空产业重整的“连续剧”已临近尾声。12月24日,海航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机场板块实际控制权利正式移交。这则公告距“海航集团航空主业板块实际控制权正式移交”的消息仅仅过了16天。

最新公告称,根据海航集团机场板块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安排,自2021年12月24日起,机场板块引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控制权利,正式移交至战略投资者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自10月31日法院终审裁定以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海航集团各破产重整计划执行工作有序、如期顺利推进,现海航集团风险处置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自今年年初海航集团整体进入破产重整以来,通过对其资产的梳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为这个规模庞大、产业庞杂但身负巨债的企业设计了重组方案,计划将整体分拆为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包括核心主业航空板块、机场板块、金融板块、商业及其他板块,并定调为各自“回归主业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海航集团从此将彻底告别此前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重新回归以航空主业为核心的运营思路。有业内评论称,资本市场依然看好海航,重整为海航发展乃至自贸港建设都注入了“强心剂”。

成都青岛新机场相继投运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航投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正式投入运行、恩施机场迁建选址正在推进、南通新机场进入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在2021年,一系列利好消息让全国旅客倍感振奋。交通部近日披露称,今年1月至11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航领域共计1050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约1000公里、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9个。

我国民航业复苏业绩有目共睹。根据民航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9.3%、71.0%和100.1%。

疫情以来,最热航旅产品非“随心飞”莫属。在今年,航空公司“随心飞”产品返场次数不胜其多,机票“盲盒”、飞行次卡等新玩法层出不穷。多数产品适用时间短了、规则细了,旅客也更加精打细算、不再“随意囤”了,升级版“随心飞”推出后并未出现去年的抢购热潮,这背后是民航业在今年没能走出亏损阴霾、多地散发疫情对旅客出行意愿制约的现状。

疫情因素叠加燃油成本超预期上升,从收入与成本两线给航空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据国航、东航、南航发布的三季度财报,三大航三季度合计亏损近80亿元。民航专家綦琦认为,今年旅客的出行计划频繁被打乱,民航业何时完全复苏,关键在于疫情走势。

通航飞向广阔天空

今年除了公共运输航空之外,同样归属于民用航空的通用航空领域也有了新进展。下半年,湖南、天津、浙江、重庆、广东、山东、江西、海南等地相继发布了通航“十四五”发展规划,各地都从不同层面围绕通用航空产业谋篇布局:黑龙江要打造国内一流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制造基地;浙江省要做强通用航空和无人机;天津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广东支持水陆两用飞机、高端公务机、无人机等研发制造。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通用航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2021年至2040年)》,由于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通航运营的大力支持,预计到2025年扶持力度较大的航空应急救援、短途运输、低空旅游等领域市场份额会有一定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将达到5343架,我国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将达到1874架;预计到2040年,我国通航飞行时间将超过800万小时。

“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航空运输大国。”民航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正霖近日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补齐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通航产业短板,通过创新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保障能力,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构建全体系的通航产业链。(北京日报记者 潘福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