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202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出要对大宗商品“保供稳价”,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作为大宗商品供应的重要环节——流通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加快构建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将有利于保障国家大宗矿产品供应安全,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
挑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大宗商品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综合实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诸多方面仍缺乏国际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应加快建立适应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趋势,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并重的新型监管体制机制。
今年年中,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承担了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重点课题《中央企业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发展模式研究》。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课题对构建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提出了一些认识,包括国际流通促进政策须更加市场化,以更好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物流体系须更加规模化,才能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金融对国际流通体系的支撑不仅是在资金规模上,更在于金融与流通服务的创新性、抗风险能力建设上。
“以托克、嘉吉等为代表的全球一流商贸流通企业已经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国内流通企业目前已明显处于劣势。未来,大宗商品国际流通体系建设,需要紧扣其本质,找到突破口,方可以国际循环有效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大宗商品国际供给体系的韧性。”上述人士表示。
应对
国际上一些跨国流通企业巨头将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串联起来,已形成全产业链闭环,而我国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企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不成熟和企业力量的分散必然导致话语权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需求的绝对地位未能形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力量,中央企业要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
周旭认为,面对新形势,需要充分发挥央企的“压舱石”作用,维护我国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整合和控制能力,更好发挥央企“助推器”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同时,继续发挥央企“领头羊”作用,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带领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中央企业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发展模式研究》提出,应强化以流通体系贯通产业链价值链,把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作为基础能力,以贸易换资源等多种形式获取商权,积极发展供应链综合服务,稳定资源供给,实现贸易链横纵贯通、价值链环环相扣,助力实现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在如何构建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上,周旭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培育一批主体功能突出、带动作用强、服务范围广、面向全球市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公共服务、具备跨境服务功能的现代流通新型基础设施,壮大一批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宗商品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三是提升监管效能。建议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宗商品监管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补足监管短板,加快构建政府、协会、企业与社会,多元共治的新监管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同监管作用,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记者 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