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碳”目标下,如何确保能源体系安全平稳转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去年9月,我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中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月16日,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业内人士线上参会,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问题、向新型电力系统过渡过程中的煤电角色转换趋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实现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近期能源供应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加快能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他表示,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重塑能源体系的根本之举。本次论坛聚焦“坚持双碳战略方向,确保能源体系安全平稳转型”的主题,深入探讨全球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及当下和未来中国煤电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之路,期待能够为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体系转型提供助力。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面临转型。但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巨大体量带来的惯性成为一大挑战。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在电力装机、发电总量、电力输送系统建设和规模,以及常规发电技术、电网运行技术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于世界前列。可面临巨大转型,要从这种大规模集中型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电力系统转化成零碳电力系统,过去的很多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阻力。

但他同时指出,好的方面是,中国在核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技术和装机,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现在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特别是光伏、储能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说正引领新能源发展。同时,由于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系统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制造能力,中国具备了低碳转型的巨大潜力。

周大地表示,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近2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0%。中国实现碳达峰需要电力零碳先行。今后能源系统的碳中和,必须要建立以零碳电力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要力争2040至2045年期间实现零碳化。与此同时,必须加快非化石能源电力发展速度。

周大地还表示,电力系统改革创新,要加快零碳电力建设。其中,电价系统改革具有关键作用。他举例说,近期所谓的“缺电”现象实际上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而不是生产能力或者“缺煤”“缺火电能力”的问题。所以今后要对电价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不是说电价要大幅度上升,而是电价结构要有合理变化”。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称,重塑中国能源版图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也能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按目前规模,西部省份可再生能源发电收益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这些地区GDP的9%。

邹骥认为,未来随着绿色发电量的增加,上述收益规模还要倍增,风电、光电、水电等能源将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走向能源密集的沿海地区,如此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大循环和能源大循环。

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孙长平表示,发展水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项目,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模式,是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

孙长平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种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化、负荷多样化以及集成储能技术的电力系统。相较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面临系统稳定和功率平衡的新挑战,而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表示,氢能对中国提高能源体系安全、实现碳中和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在工业领域,氢能将在原料和热源的替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

金勤献说,中国有全球增长最快能源和环保需要,具有巨大独特的市场优势。氢能对中国提高能源体系安全、实现碳中和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在工业领域,氢能将在原料和热源的替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在能源领域,分布式电力系统、储能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