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天下】

原标题:美国供应链危机的三大原因

阅读提示

美国供应链危机,与供需不平衡、基础设施老旧低效和“美国优先”贸易政策扰乱全球供应链等因素有关。供应链危机将阻碍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的消费者也将继续承受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久拖不决,不仅迟滞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而且使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

当前,陷入供应链危机的美国,超市里随处可见空置货架,全美约40%集装箱入境点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拥堵难解……

一些美国媒体形容,美国正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末集装箱航运时代到来以来最严重的供应链中断危机”。白宫10月则公开警告,今年圣诞节美国人可能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一些东西。特朗普的支持者甚至公开撰文,批评即将到来的假期是“拜登的蓝色圣诞节”(“蓝色”既是民主党的代表色,又有忧郁、令人沮丧之意,一语双关)。

总体来看,美国的供应链危机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多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首先,供需两端出现严重不平衡。

一方面,疫情早期时市场需求萎缩得多严重,复工复产时需求反弹得就有多强烈。疫情反复使许多美国人不得不“宅”在家中网购,2021年第一季度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就同比激增39%。拜登政府上任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高达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又增加了消费者购买能力,进一步推高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疫情以来全球遭严重打击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制造能力和运输能力尚未恢复,这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同时,劳动力短缺、能源和运输成本推高等因素又加剧了供应端紧张。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美国救援计划”等政府救济措施类似“直升机撒钱”,使中下层蓝领工人短期而言即使不工作也能维持基本生计,而工厂则普遍面临“招工难”。

据美国劳工部数据,7月仓库行业出现49万个职位空缺,8月美国约有430万人辞职,这些数字均创纪录。

此外,全球能源价格上涨、拜登推行“绿色新政”下本土能源生产减少、美元大放水等因素又更加推升能源和运输成本,这些问题在全球海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进一步被放大。

其次,相关基础设施老旧低效。

美国现有基础设施主要建于一战和二战以后,近年来老化问题日益严重,与其全球最大经济总量地位极不相称。

根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估,美国港口总体亟须提升运力和效率,2015年至2019年前25大港口的吨位仅增长4.4%,而过去15年船舶最大规模则翻了一番。

一些研究显示,在洛杉矶港搬运一个集装箱的平均时间是在中国港口的两倍。亚洲多数港口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营,然而直到这次危机前,美国最大的洛杉矶港和第二大的长滩港每天仅运营16小时。

正如白宫10月发布的声明所指出,“与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不同,美国港口未能充分认识到夜间和周末运营的可能性”。同时,新冠疫情使这两大港口的数千名工人一度无法在岗,进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再次,“美国优先”贸易政策酿恶果。

特朗普时期美国贸易政策以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美国国内法至上”为特征,服务于极端自利的“美国优先”目标,动辄大搞“关税战”,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大搞出口管制、进口限制、投资审查等,极大地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近期困扰全球的“芯片荒”就是高技术领域生产遭到冲击和破坏的结果。

拜登政府不但没有“纠偏”,反而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相关政策,特别是在高科技跨国合作领域继续强化人为限制,甚至动用行政手段胁迫全球主要芯片生产商。

供应链危机将继续阻碍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7月的6%下调至5.9%。IMF同时强调,由于供应链危机,发达国家短期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多困难,并将美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由7月的7%下调至6%。

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通货膨胀和供应链危机将会彼此作用并交互叠加,而普通消费者会继续承受物资短缺和价格上涨的“阵痛”。

此外,尽管拜登政府强调要重视“供应链韧性”问题,其初现雏形的以保护主义和“价值观外交”为底色的经贸政策会继续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更大冲击。

为缓解本土供应链危机,拜登政府于10月初提出要与美国主要港口和企业合作进行“90天供应链冲刺”,措施包括专门成立“供应链断裂工作组”,要求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实施每天24小时运营,沃尔玛、联邦快递等仓储和物流企业延长夜间工作时间等。

然而,这些措施迄今为止效果欠佳。即使实行“7天24小时”作业模式后,洛杉矶港面临的拥堵问题仍未能得到显著缓解。

正如10月31日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所称,目前困扰多个行业的供应链问题将与新冠疫情一样持续下去,美国供应链危机只有在疫情大流行结束后才能得到解决。(龚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