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类疾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然而约40%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出现药源性代谢综合征这一不良反应。近期,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解析了药源性代谢综合征相关分子标记物及其发生机制。相关成果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论文的标题为“Multi-omics analysis identifies rare variation in leptin/PPAR gene sets and hypermethylation of ABCG1 contribute to antipsychotics-induced metabolic syndromes”。

科研团队综合应用多组学技术方法,发现了多个常见及罕见遗传变异相关基因和通路以及甲基化区域与药源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随后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线虫脂代谢失调模型对组学发现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大规模RNAi筛选验证,并进一步在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细胞和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分子功能和靶点治疗的验证,明确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药源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并论证了靶向该分子精准干预药源性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可行性。

该研究发现了抗精神病药物引发药源性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多个分子标记物,进一步揭示了其发病机制,进而开展了相关治疗靶点的可行性验证,为今后此类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2-01759-5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知前沿,问智研。智研咨询是中国一流产业咨询机构,十数年持续深耕产业研究领域,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专业的角度、品质化的服务、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专注于提供完善的产业解决方案,为您的投资决策赋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