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郭台铭接班人出炉,郭台铭是中国台湾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创始人。

当天上午,鸿海集团举办2019年股东大会,票选出新任董监事成员。股东会后经董事会决议,选举刘扬伟为新董事长,李杰为副董事长。刘扬伟此前担任鸿海半导体S次集团总经理,李杰为鸿海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副董事长。生效日期为2019年7月1日。

这大概是郭台铭最后一次以董事长身份出席鸿海集团股东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郭台铭说:“我决定要淡出鸿海,公司将交给经营委员会九人小组,各位股东放心,他们一定会做得比我更好。”随后,郭台铭表示“另有要务”,提前离开了股东大会。

但郭台铭仍是鸿海董事,持有鸿海股票133.5万股,占比9.6%,是鸿海集团所有董事中持股比例最高的一位。

郭台铭生于1950年10月,今年68岁,1974年创办了鸿海。如今鸿海是全球最大的3C电子代工企业,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排名第24。中国大陆更熟知的“富士康”(Foxconn)原本是商标名称,鸿海集团英文名即“Foxconn Technology Group”。1988年,鸿海进入中国大陆之后,以“富士康”为名成立“富士康科技集团”,承接鸿海集团主要的代工业务。

今年4月17日,郭台铭以“妈祖托梦”为由,宣布要离开鸿海,竞选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然后,仅用了两个月时间,鸿海迅速成立由9位高管组成的经营委员会,并确立了接班人。

从表面上来看,鸿海已经开启“后郭台铭时代”,但今天的鸿海内外皆有严峻挑战:内,有日益紧迫沉重的转型压力;外,被夹杂在中美贸易战中“进退两难”。

因此,对于该公司新领导班子而言,首要任务是稳定、协调公司内外利益,然后推动鸿海逐渐从低毛利的代工业务走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高毛利业务。

刘扬伟的底气和压力

鸿海虽然是全球电子代工业的老大,但代工业处于产业链下游,利润稀薄。例如,2017年,鸿海营收虽然突破一万亿,毛利率仅有6.4%。

为了转型,郭台铭最近十年做过很多努力。例如,早年曾收购赛博电脑城试图进入家电零售线下市场,最后铩羽而归;2012年推出过自有品牌的电视机;2016年收购夏普,希望做强手机和电视业务;2017年联手台积电竞购东芝半导体,但最终失败;2018年,将母公司1/3资产注入了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以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同年,成立半导体S次集团,涉足芯片设计、制造领域。

但今天的鸿海,代工仍然是主业。

诸多行业人士认为,选择刘扬伟和李杰做正副董事长用意十分明显:为了鸿海转型。

刘扬伟,63岁,半导体从业经验丰厚,曾是联电旗下IC设计公司联阳的创始人。2007年,刘扬伟担任郭台铭特别助理,从此步步青云,成为鸿海集团半导体业务的核心负责人。据台媒报道,鸿海竞购日本东芝半导体,以及在大陆投资芯片制造,刘扬伟都是背后的操盘手。天眼查数据显示,刘扬伟目前是大湾区半导体(珠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位台湾代工企业高级主管告诉《财经》记者,刘扬伟被郭台铭视为亲弟弟般的存在。郭台铭曾寄希望胞弟郭台成接班,但郭台成于2007年因病去世。

李杰,61岁,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创始主任,2016年被美国制造学会选为美国30位最有远见的智能制造人物。2018年李杰出任工业富联副董事长。

刘扬伟负责半导体业务,李杰负责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业务,代表了鸿海在代工主业之外的转型方向。选取刘、李二人掌舵,凸显了郭台铭对转型业务的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刘扬伟,在鸿海也不过十余年,算不上元老级人物。

一位专门研究代工企业的中国台湾资深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鸿海虽然有诸多子公司,但子公司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服务的客户不同,而非业务类型不同,直到最近几年,出于转型需要,鸿海才逐渐成立面向新业务的子公司。

这意味着,鸿海大部分子公司被一些资历深厚的“老臣”把握,他们会“服管”吗?

一位前鸿海子公司总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刘扬伟人非常好,是鸿海内部各方都接纳的人选。前述台湾代工企业高管也透露称,刘在五月初已经被定为接班人了。

另一个关键是,鸿海设定了新的组织架构。

在确定董事会人选之前,6月11日,鸿海已经公布了新的治理模式,在董事会之下设立“经营委员会”,由9位集团高管组成,经营决策先经经营管理会商议,董事长最后拍板。这也意味着,鸿海将从过去的强人管理转为集体决策。显然,新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刘扬伟面临的管理压力。

之所以采取集体管理制度,上述台湾分析师认为是因为台湾公司普遍受日本企业影响较深。许多日系公司在创始人退休之后都是采用的集体管理制度,例如日本三菱集团、三井集团等。在台湾地区,另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台积电也曾采用双首长制。

离开背后的隐衷

“现阶段,对刘扬伟而言,稳定、协调内外利益最重要。”上述前鸿海子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鸿海高度依赖美国的客户和中国的劳动力,在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中美贸易战中,鸿海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十分考验其管理层协调与平衡的艺术。

数日前,日媒报道称,苹果公司正考虑将其硬件产量的15%至30%转移到中国之外。鸿海是苹果iPhone最大的合作伙伴,业界立即滋生“富士康撤离中国”的传言。

刘扬伟当选为董事长后立刻否认该传言,表示没有在中国以外增加产能的计划。

刘扬伟还公开表示,因为中美贸易战,该公司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投资更显重要。2017年7月,鸿海承诺将投资100亿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建厂,并雇佣1.3万名员工。最新消息显示,2020年,鸿海美国工厂将启动生产,在明年年底前估计会雇佣1500~2000名员工。

上述台湾分析师认为,郭台铭此时离开鸿海是一个好选择。

“郭台铭擅长走高层路线,与中美两地的政企高层都关系很好,他现在夹杂在其中很棘手,不如让其他人来处理,没那么束手束脚。”上述台湾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台湾地区企业中,台积电是另一家夹杂在中美贸易战里的企业。但台积电是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企业,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自主专利积累深厚强大,因而有较大的自主性。相比之下,鸿海的话语权要弱小很多,大客户怎么说,就要跟着怎么做。

目前,鸿海的生产据点遍布全球16个国家,中国以外的工厂产能约占总产能的25%。

“除了中国大陆以外,鸿海还有25%的能力,足以应付苹果在美国市场的需求。如果苹果有供应链转移需求,鸿海将有能力配合调整。”刘扬伟在6月11日的法人说明会上如此说道。

“我永远不回来。我们的同仁具备有足够独立的能力来经营公司。”2019年股东会结束后,郭台铭对媒体说。

不过,就在上一年股东大会,郭台铭还向股东承诺未来五年不考虑退休事宜。郭台铭也曾立下豪言,如果不将鸿海股票带到200元新台币绝不退休(最新股价76.8台币)。

据台湾媒体报道,今年5月,在已经宣布要参与竞选之后,郭台銘还继续买入鸿海股票1600股,过去连续7个月共增持3.99万股,占比9.6%,而所有鸿海董事持股比例合计9.68%,换言之,其他董事股票持股比例合计不到0.1%。

接下来,郭台铭将与朱立伦、周锡玮、张亚中、韩国瑜等共同角逐国民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初选。2020年1月,台湾地区就会选出新领导人。

根据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总统当选人(包含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持有的股票,必须于就职日起3个月内办理信托并申报。虽然需要全数信托,但郭台铭并不会失去鸿海董事资格。

郭台铭的政治雄心能否实现还很难预测。其支持者认为,当今的台湾地区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需要一个有商业背景的领导人,郭台铭是最佳人选。

台湾地区6月中旬进行的民调显示,在国民党内互比方面,高雄市长韩国瑜以26.9%领先郭台铭的20.9%。在国民党外对比部分,郭台铭则以23.1%败给蔡英文的28%。

如果竞选失败,郭台铭会回来吗?上述台湾分析师表示,短期不太可能,郭台铭可能会去某个产业协会担任会长之类的职位,间接影响鸿海。

但如果鸿海未来业务出现显著下滑,所有受访者都认为郭台铭会重新出山。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几退几归,到八十多岁才真正放下。”前述台湾代工企业高管说。

6月21日,鸿海新董事长人选公布当天,台股鸿海股价下跌1.16%,以76.80台币/股收盘,其A股子公司工业富联(601138.SH)股价上涨3.10%,收盘价格为12.32元/股。其港股子公司富智康集团(2038.HK)下跌1.09%,以0.910元/股收盘。

过去两年,鸿海股价下降45.90%,由最高点时的148.63台币/股波动下跌,最低价67台币/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