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总体平稳,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引题)

地方保收增支稳大盘(主题)

翻开当前多地正在陆续公布的一季度“账本”,可以看到各地收支两端同时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可持续。收入端,做好减税退税的同时加大“开源”力度,增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收入总体平稳;支出端,财政发力靠前,支出进度加快,切实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惠企利民效应充分显现。

当前,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地方财政面临“紧平衡”压力。专家认为,各地需继续重视化解收支矛盾,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开源节流,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

收入总体平稳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一季度各地财政收支总体平稳,具体在各项指标方面又有所差异。”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

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9.7亿元,增长6.6%;福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93亿元,增长11.2%;宁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3亿元,增长18.5%;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9.87亿元,增长7.6%。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开局总体平稳,为各地财政收入增长打下基础。同时,受能源、建材、粮食等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以及在各地积极统筹财政资源、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带动下,地方级税收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持续稳定增长。

资源型省份收入增速较高。一季度,甘肃、陕西、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49.4亿元、965.5亿元、1019.8亿元,分别增长12.9%、34.2%、51.4%。“这主要是受益于煤炭等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同时,经济稳步复苏拉动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上升,丰富的税源也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李旭红表示。

多地税收收入占比超过财政收入的80%,体现出当地财税收入质量提高。比如,一季度北京地方级税收收入1414.7亿元,税收占比达到83.7%。“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向好带动,以及上年四季度按统一政策为部分企业办理了缓税。”北京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增值税出现下滑。比如,天津一季度增值税收入同比下降7.6%,甘肃同比下降1.8%。“部分地方增值税收入下降,主要是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发挥了作用,同时也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李旭红分析。

还有部分省份公布了政府性基金收入。例如,甘肃、贵州、天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65.7亿元、237.86亿元、158.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8%、33.5%、27.9%。“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约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0%,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房住不炒’等政策影响下,部分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减弱,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王泽彩表示。

支出进度加快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求“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力促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着眼于“快”,地方财政支出有力有效。一季度,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74.0亿元,增长7.3%,完成预算的33.2%,超过时间进度8.2个百分点;浙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45.58亿元,增长11.9%,完成预算的28.5%,快于序时进度3.5个百分点;安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7亿元,增长14.5%,完成预算的29.2%,超序时进度4.2个百分点。

着手于“早”,政府性基金支出进度明显加速。一季度,浙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561.03亿元,增长12.4%;贵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75.94亿元,增长39.9%;天津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44亿元,增长29.1%。

“这主要是受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以及去年低基数的双重影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开年以来,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截至2022年3月末,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比去年增加了1.23万亿元,其中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等省市已全部完成提前下达额度发行工作。

专项债早发快用,稳投资、稳增长作用明显。陕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陕西2022年度提前下达专项债券已发行326亿元,支持了231个项目建设,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下一步,将督促市县加快办理专项债券项目土地、环评、招投标等前期手续,加大项目常态化储备力度,加快债券发行和债券资金拨付使用进度,尽早发挥债券资金效益。

着重于“保”,各地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惠企利民红利不断释放。一季度,江西民生方面支出161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辽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农林水、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增速较快。

“地方重点支出增长,财政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王泽彩表示,从全国范围看,一季度,科学技术、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22.4%、8.5%、8.4%、6.8%、6.2%,积极财政政策托底保障和逆周期调节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紧平衡”仍将延续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复苏发展面临诸多不稳定性,地方财政收支不确定性加大,“紧平衡”态势还将延续。减收增支之间,各地要如何应对?

李旭红认为,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各地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取消不必要支出,保障重点领域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要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发挥减税降费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支持和引领市场主体共克时艰,稳住经济发展大盘;三是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债作用,加强专项债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激活专项债撬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效应。

“在当前时点下,财政既要对冲经济社会风险,更要确保自身风险可控;既要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更要发挥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罗志恒认为,首先,中央财政需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而在支出力度上打折。其次,积极落实好减税降费和退税政策,改善现金流,提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此外,可对弱势群体发放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兜底社会民生,确保社会稳定。

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促进县区财政平稳运行,近日,中央财政下达第二批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指标,专项资金合计400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好其他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弥补政策性减收。

“‘稳字当头’基调下,接下来,应对不稳定性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减免税政策和支持措施只会加码,不会收缩,实施节点只会加快,不会推迟。”王泽彩表示,面对困难挑战,各级地方政府要密切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做好疫情防控和保供稳产,为经济恢复性增长注入确定性,为财政收入增长创造可能性。同时要不折不扣执行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密切关注基层特别是县区财政运行情况,牢牢兜住“三保”底线,确保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顺利完成。(记者 李华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