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原标题:江西借助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引题)
老区绘就民生新画卷(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晓颖
4月,在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的200余亩茶园里,彭德良采茶、除草、施肥,忙得热火朝天。“每天忙忙碌碌,日子更有奔头。”
昔日,神山村是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如今,神山村变身“网红”乡村旅游点,这是江西革命老区绘就民生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老区人民生活越过越甜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每到旅游旺季,彭德良就会当起讲解员,介绍糍粑的制作流程。
打糍粑是当地村民迎新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近几年,随着游客的增多,打糍粑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彭德良告诉记者,打糍粑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之一,原本在过年才能听到的敲打声,如今伴随着游客的欢声笑语时常回荡在村里。
2015年末,彭德良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毅然决定返乡,结束了几十年的打工生涯。
神山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种植业。在旅游助推、产业助力的双重加持下,现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万元。随着一系列精准脱贫举措的落地见效,2017年2月井冈山市宣布脱贫。
崎岖狭窄的村间小道、脏乱差的村庄环境、薄弱的乡村基础设施,在这里都已成为“过去式”。神山村相继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称号,走上了乡村振兴路。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平底圆筒形,外表四周有凸面的白色小珍珠……”视频画面里,毛浩夫正在向大家讲解陈列在井冈山博物馆中的一件瓷笔筒。疫情期间,毛浩夫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在革命旧居、旧址点开展直播,以更活泼、更时尚的方式进行红色宣讲。
来到井冈山的不少游客,对这个小伙子并不陌生——2016年,海归青年毛浩夫辞去高薪工作,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扎根井冈山,成为一名红色宣讲员。他的爷爷毛秉华研究井冈山精神半个世纪之久,被称为“井冈山精神第一宣传员”,父亲熊敏也长期从事井冈山精神的宣传与研究。如今,他坚守着这块红色土地,向更多人讲述井冈山革命的历史。
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老区人民的心中。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修缮了红色村史馆、红色雕塑、红色课堂、红色舞台、红军客栈和红军食堂等红色旅游设施;在江西吉安泰和县,传统茶馆成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举行红色故事会、村支书讲党史、知识竞赛等已成常态;赣州各中小学将红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苏区娃娃学党史”活动,组建“团员讲解员”“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引导广大学生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
近年来,江西依托丰富红色资源优势,扎实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五红”活动,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老区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