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市一中院发布涉老年人诈骗典型案例:养生保健领域占比最多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越 

3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关注老人权益保护,营造防骗社会环境”线上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近五年来涉老年人诈骗案件审理情况,针对老年人防范诈骗提出建议,同时发布八件涉老年人诈骗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一中院审理诈骗案件共532件,涉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件40件,占诈骗案件总量的7.5%。从发案趋势上看,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7~2018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3件,诈骗数额多在100万元以下。2019年起,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均有大幅增长,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12件,且平均每年有2件诈骗数额在500万元以上案件。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马来客对此表示,该类案件中,被告人多利用老年人关注的养老、保健、理财等事项实施诈骗。老年人群体往往防骗意识不强,无法有效识别骗局,且证据留存意识不足,难以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此类犯罪,北京一中院既关注老年人权益保护,依法从严惩处犯罪,同时强化司法宣传,延伸审判职能,对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新闻宣传,联合社区开展防诈骗讲座,最大限度发挥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谭劲松介绍,近五年来该院审理的40件诈骗老年人案件中,涉及养生保健领域的案件占比最多,共计17件案件,占比42.5%。其中13件案件为向老年人高价售卖三无保健品,或者以帮忙办理保健品退费的名义行骗,另有4件案件为虚构老年人身体有疾病的事实,推销昂贵的养生服务项目骗取老年人钱款。

另一类较为常见的诈骗老年人案件为收藏品类诈骗。犯罪分子以可以高价代售收藏品、老物件等名义,收取高额的代售服务费,或者骗取老年人收藏品。此外还有上门安装燃气报警器,骗取高额安装费;以购买高回报投资理财产品的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

同时,近两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多发趋势,自2020年来,有3起案件系犯罪分子通过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联系被害人,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虚构被害人个人信息泄露、需配合调查的事实,诱骗被害人转账,此类案件往往被害人众多,涉案数额较大,且受害人多为老年人。

除了上述常见的诈骗类型外,还有个别以民族资产解冻、帮忙办理取保候审、帮助办理北京车牌或者北京户口等,以及利用封建迷信以做道法等名义骗取老年人钱款的案件。

谭劲松介绍,在诈骗老年人案件中,过半数的案件为多人共同作案,且犯罪行为有明确的组织性。从犯罪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上看,绝大多数案件数额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犯罪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20%。部分案件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案发时钱款均已被犯罪分子挥霍或隐匿,导致追赃挽损困难。

对此,北京一中院建议老年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防范意识,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勿轻信推销,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情况及时向家人或者有关部门求助,同时记得保存转账记录、收据、对方身份信息等客观证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