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举措激发活力 碳市场未来可期

作为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2021年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如何做好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进一步激发全国碳市场活力?代表委员及业内专家建议,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完善制度规则,强化信息协同性。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前一年的核查中,我们就完成了合规化数据报送,还在区内部分控排企业‘碳亏损’的大环境下实现了企业‘碳盈余’。”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节能对标专责陈杰直言,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需要一步步探索。

先行布局也让企业在全国碳市场开市后率先尝到“甜头”。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在全国碳市场上线后,通过近一个月的谈判与交易对手达成合作意向10笔,完成了170万吨碳配额交易。其中,挂牌交易5笔,大宗交易5笔,交易价格均高于当期市场平均单价,为企业获利7152万元。

当前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顺利收官并开启第二个周期,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2021年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全国碳市场表现超出预期,有超过半数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了市场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结合数据分析称,按照履约量来计算,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的履约完成率达到了99.5%,超过了预期。由此可见,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伟指出,作为“市场化”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无疑是国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和重大制度创新,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运行,全国碳市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交易规则、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交易匹配率、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碳市场建设是一个需要逐渐发展完善的较长过程,因此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的全国碳市场仍要应对活跃度不足的挑战。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出,现阶段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供应相对充足,影响了碳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流动性,难以对企业减排形成有效激励。此外,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MRV体系)是碳市场扩围的先决条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林同样表示,目前碳市场在非临近履约时段交易清淡,日均交易量仅维持在数百吨左右,数据质量控制也存在一定漏洞。

为提升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是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应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有序纳入交易主体以改善市场活跃度。同时,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郁华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应完善配额分配管理。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此外,构建碳市场抵销机制,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配额,扩大自愿减排核证项目类别,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二氧化碳封存捕集利用项目发展。

立足长远,在覆盖行业扩容升级的同时,未来全国碳市场还可通过完善制度规则,强化信息协同性促进成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有必要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环境信息共享条例、碳市场交易条例等,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完善碳排放信息共享制度、碳市场交易制度、碳市场监管制度等,切实解决碳市场存在的环境信息不能共享、进场主体交易较少、仅有现货交易缺乏期货期权交易等问题。

据记者了解,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后,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已在计划之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透露,按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下一步全国碳市场积极推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现在是电力行业,明年可能还会增加2到3个行业,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把所有八大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记者 向家莹 王璐 于瑶 田中全 北京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