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特”“优”发展山西功能农业
山西农业资源丰富,品种多样,是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产品大省,素有“小杂粮王国”和“优质粮果带”的美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苹果、红枣、核桃、陈醋、小米、芦笋驰名海内外。
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要培育功能农业产业必须结合山西自身农业特色和农业产业优势,将具有传统优势的小杂粮产业、特色果蔬产业、特色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功能农业产业。功能农业旨在通过营养富集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功能化、营养化的生态高值农业,布局功能农业产业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布局功能农业产业是山西打造特色现代化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以功能农业为导向升级小杂粮产业、特色果蔬产业、特色中药材产业是山西功能农业产业培育根本方向。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自然环境天然适合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山西自2000年起就把谷子、荞麦、燕麦、糜黍、豆类等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重点培育。《山西省杂粮产业振兴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包括谷子在内的8种杂粮作物作为实施对象,充分发挥本省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杂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山西打造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至今,山西小杂粮品种主要有谷类、豆类、麦类、薯类、糜类、茎类、黍类等七大类120余种。山西小杂粮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10%,占全省粮田的40%,小杂粮年产量25亿—30亿斤,种植面积之广、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小杂粮王国”。相比于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小杂粮在一些营养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小米,素有“小人参”之称;荞麦、莜麦、食用豆、糜子的蛋白质含量是小麦和大米的1—3倍,且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很高,配比合理,能够弥补主食中的氨基酸不平衡,提高蛋白质的营养摄入状况;荞麦、莜麦中的黄酮苷、酚类、亚油酸等营养有降血糖、血脂,软化血管等效果;荞麦中的芦丁含量特别高,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的功效,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大麦、糜子中钙含量丰富,还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核酸、维生素B、C、E等。可见小杂粮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具备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这些特性使小杂粮成为天然适合发展功能农业的作物种类。山西在培育功能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利用好小杂粮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营养特点,开展功能农业共性技术攻关,将小杂粮产业升级、改造成功能农业产业。
山西特殊果蔬主要包含以核桃、红枣、苹果、葡萄、沙棘、酥梨等为代表的干鲜果和以芦笋、马铃薯、花椒、黄花菜、山茱萸等为代表的蔬菜。2020年,山西核桃、苹果、桃、红枣、酥梨、芦笋、马铃薯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山西特色果蔬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发展功能食品,布局功能农业产业的优质资源。以芦笋为例,芦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营养和保健价值是其他果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天然的功能食品。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1/3,产品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享有极高的市场声誉。山西应充分发掘本省特色果蔬资源,以功能食品为导向,培育功能农业产业链。
山西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大省和第四大中药资源大省,名医、名药、中药材资源、中药材种植享誉国内外。山西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产量大、种类多、品质好,现已形成多个道地中药材产区,在全国处于前列。据统计,山西现有1788种中药材,其中道地药材有30多种,大宗中药材道地品种连翘、黄芪、柴胡、党参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30%、25%和20%以上。山西中药材总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其中种植面积10.4万平方公里,野生抚育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2.6%,总产量43.6万吨,产值57.3亿元。山西大部分中药材产区海拔高、污染少、病虫害发生少,中药材品质好、药用成分含量高,大部分都远远超出药典规定指标,具备发展功能农业的优异禀赋。
伴随着药食同源养生观念的兴起,药食同源产品市场广阔,在中医营养学与食疗技术中,药食同源就是小杂粮与中药材的结合,山西在这一领域具有巨大优势,且在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上已经初具规模,应以功能食品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在产品研发技术方面的投入,开展深度开发与研究,开发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明星产品,助推山西功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作者: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