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旅游”产业助力畅游新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
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见证了一代代人成长的活态化石。走在新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汇,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都在讲述新疆的故事。从喀什古城中能闭眼制作土陶的老手艺人、塔城地区塔塔尔族传统的糕点,到阿克苏地区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玛纳斯、麦西热甫更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疆,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广袤沙漠、高山湖泊之景,还能品味、体验不同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
从吃到玩 非遗产品多种多样
再屯娜是塔塔尔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新疆塔城市塔塔尔族文化协会会长,一双巧手能够制作出近百种不同的糕点。
“有很多从上海、北京来的爱好者,只要有兴趣,我很愿意免费教这门手艺。”她希望更多人能够品尝到糕点中塔塔尔族的独特味道。
因冬季气候偏冷,适宜糕点存放,今年春节再屯娜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不少来自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的顾客购买糕点。偏远的地方靠快递,比较近的地方,比如乌鲁木齐,她会集中在一起送过来。
“为了让塔城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展示自己的技艺、作品,我们专门打造了工作室,像塔塔尔族糕点,设有展示区、体验区等,希望‘塔城礼物’越来越多。”塔城地区文旅局非遗中心主任党韫介绍说。
一块泥,和水、摔打、上转盘,在阿热甫江·阿布都热依正在娴熟地捏制一件土陶瓶,他是一家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展览馆的店长,也是一位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穿过狭窄的门框,大大小小的土陶制品摆放在院内的架子上。走进房内,中间摆放着他日常捏制土陶的工具和泥土,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房,分别放着上色成型和未上色的土陶制品。
两间占地约30平方米的房间内,各有数百件土陶制品,瞬间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我细细地找了一遍,就没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作品。”来自成都的游客米克吉说,“和店名一样,这就是一个小型土陶展览馆。”
38岁的阿热甫江从去年开始带着7岁小儿子学习这门手艺。“从小就让他学习,慢慢地,他的技术就会越来越好。”阿热甫江说。
在繁华热闹的喀什古城,他的店面并不在最佳的位置,即使如此,仍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上门购买。小到特色摆件,大到几十斤的花盆,游客都会选购。
走在喀什古城的巷道,有特色的花帽、手工打制的铜器、私人定制的木质烙画等各种可体验的项目,也能欣赏到维吾尔族传统歌舞、民间艺术画展、民俗表演等非遗项目展示。
除了这些,和布克赛尔县的江格尔文化、阿瓦提县的刀郎木卡姆、乌恰县的玛纳斯奇的演出等,都成为了游客必打卡的项目。
如今,非遗演出、产品等进入景区已成为常态化,这不仅让非遗传承人能够与五湖四海的游客畅谈交流,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为作品增加文化元素,还能借助景区平台,扩宽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在保护和发展中不断向前。
技能培训+产业 让非遗能传承能致富
维吾尔族服饰绚丽多彩,洒脱大方,是民族性格、文化的生活展示。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阿伊珠弯服装制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中,工人正在认真、仔细地缝制着衣服。
哈斯也提·阿吾拉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服饰”第五代传承人。30多年前,家里长辈传承给她这门手艺,之后她也不断学习,并组织相关培训。
“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穿上我们的服饰。”哈斯也提说。她注册成立了刺绣手工艺品公司,带动了周边村民稳定就业近20人,并先后带出近70名学徒。“我很高兴,大部分徒弟能独立开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哈斯也提说道。
在新疆巴楚和静县,80多岁的塞米尔老人是蒙古族绣毡图案代表性传承人,她从15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如今不仅会做毡品工艺,还会缝制蒙古族服饰、首饰等传统手工艺品。
塞米尔老人不仅有精湛的手艺,还对徒弟十分热心,几十年来,她已带出60多名徒弟。其中,徒弟娜仁才次克不仅学会了手艺,还创办了公司。“师傅很鼓励我们去创业,也希望我们传承好、发扬好这门手艺。”在娜仁才次克的公司里,有十几位员工都是塞米尔的徒弟。
叼羊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维吾尔族叼羊是新疆民间体育项目,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家住喀什地区巴楚县的牙森·买买提就是一名维吾尔族叼羊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在多项赛事中勇夺第一,还培养出40多名徒弟。
叼羊分为徒步叼羊和马上叼羊,一般都是在节庆或者表演比赛时进行,参加叼羊的选手既要有力气,骑马技术也要好。为了不让羊羔被别人抢走,选手在奔跑的时候,要看对方从马的哪一边来,就把羊拿到马的另一边,动作要干脆,反应也要快。
新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技能培训+产业”模式不仅让当地的非遗技艺得到传承,还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技艺。
线上线下实现精准销售
好作品要有好平台,精准定位更有助于新疆非遗“走出去”,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期间,新疆各地会组织开展百余项特色鲜明、互动性强的非遗文化和旅游展示推广活动。
2020年,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成立了“非遗集市”并对外开放,展销了3000多种新疆非遗产品;同年举办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线下活动,开通了直播带货、线上选购等平台。
今年春节期间,自治区各级非遗保护单位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依托非遗巴扎、非遗工坊、非遗保护基地、旅游景区、历史街区组织开展各类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共计开展了198场群众文化活动。
此外,借助直播平台,新疆部分非遗传承人展示自己的工艺作品,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非遗技艺能够“走出去”,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之中。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非遗类相关企业共2821家,非物质遗产的品牌化、产品化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2022年,我们将推进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促进非遗保护和旅游不断融合发展,并推动非遗巴扎、非遗工坊建设,引导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郭梦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