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输血”变“造血” 日子更红火
2月7日,走进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榆树村7组村民关俊生的农家院,只见东侧墙角的柴垛收拾得整整齐齐,鸭子、大鹅、大公鸡各有各的“窝舍”,整个院落干净整洁。“屋里有地热,很暖和,俺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关俊生说。
提起这几年家中的变化,年过七旬的关俊生感慨万千。曾被村里纳为“五保”对象的关俊生,在汤山城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危房得到改造,建起了软枣园和刺五加种植园,靠发展庭院经济渐渐摆脱了贫困。“仅这1亩多刺五加,春天扣上大棚,20天一茬,就能挣三四千块。”关俊生说。
在振安区汤山城镇副镇长王阳的办公桌上,一叠《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合同》特别显眼。这些合同是2016年镇政府与北林经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因为这家公司有成熟的种苗繁育技术,镇里的产业扶贫就是想通过“公司+科技+农户”的方式运作,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
汤山城镇党委、政府坚持“不养懒汉”的原则,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不断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底气,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到企业打工,对半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发放软枣猕猴桃苗发展庭院经济或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公开透明的评议程序进行民政兜底帮扶……”
令人欣喜的是,镇里的贫困群众在一项项惠民扶贫政策的落实中、在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中,燃起了希望,唤起了干劲,激发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辽宁日报记者 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