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原标题:寒夜里的北京新发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凡 摄影报道

1月26日凌晨5时,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黄大侠(左一)将自家种的韭菜从货车车厢里取出来,卖给身后排队等候的采购商。

1月24日早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神龙门外,工作人员检查每一位进场人员的行程码,并且要求进场人员用小程序扫码登记。

1月26日7时,在新发地市场蔬菜一区,几名搬运工正在卸货。

1月24日,天蒙蒙亮,北京新发地市场内的核酸检测站已排起了长队。按照市场要求,所有场内的商户、职工都要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月25日,新发地市场直播基地内的一个直播间里,商家线上售卖精品水果。这里的直播一般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

1月24日6时,在新发地市场精品水果区,经销商李大姐用拉货的绳子跳绳,用运动的方式御寒。

1月26日7时,东方破晓。在新发地市场时令菜批发区的一个货车车厢里,两名商户坐在车厢里休息。

1月25日凌晨3时,在新发地市场猪肉大厅里,商户们早早就开始忙碌,将新到的白条猪肉拆分装袋,方便采购。

1月26日6时,在新发地市场时令菜批发区,来自河南的商户梁显坐在自己的货车车厢前等待采购商。天气寒冷,他用水壶和塑料瓶接了市场内免费供应的热水,给手脚取暖。

1月24日6时,新发地市场灯火通明。

春节临近,对于地处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如何一手抓防控,一手抓保供,不仅考验着市场的管理者,更考验着活跃在首都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位劳动者。

为了让农产品尽早地装进市民的菜篮子,新发地市场每天的忙碌从凌晨开始。从菜农、货车司机到商户、搬运工、采购商,大家各司其职、努力工作,为了小家,也为了首都这个大家。

从1月23日到26日,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连续多日探访夜幕下的新发地市场,记录下寒冷冬夜里劳动者的身影。

1月26日6时许,黎明破晓前,正是一天最冷的时候。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市场)蔬菜区,老板娘张萌找来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瓶,递给爱人暖手。尽管大家都把自己裹得跟粽子一样,但裸露在外的手还是冻得有些僵硬。

夜幕下,高挑的路灯泛着清冷的白光,路边阴暗处还有一些残留的积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嘈杂的人声、疾驰而过的车轮声,还有不时响起的“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

在大部分人身处梦乡时,这里的忙碌已经持续了一整夜。

徐文代就是忙碌人群中的一个。今年56岁的他是大伙口中的“徐老头”。作为场内的搬运工,徐老头平时总是戴着个雷锋帽,穿着一位快递员朋友不要的工作服,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跑东跑西。跑久了,身子热了,徐老头才会把帽子摘下来透透气,露出光光的脑袋。这时,常有商户朋友会跟他打趣、开玩笑。

每天下午17时到第二天早上7时,这14个小时是徐文代固定的工作时段,中间客流少的时候可以打个盹儿。一个晚上的忙碌,能给他带来300元的收入。他的老家在黑龙江,自女儿在北京成家后,他也跟着来了北京,一来就是十多年。

“如果要说辛苦,还是菜农更辛苦。”一位前来批发韭菜的北京采购商说。

为了节约成本,有些商户的菜是自家承包土地雇人种的,同时还自己负责运输、售卖。

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黄大侠就是如此。他在老家承包了40多亩的韭菜,还有100多亩的土豆,雇村民种植。他平均每3天跑两趟北京新发地市场,一般是下午出发,晚上进京,到第二天上午卖完了再把车开回去,准备下一趟。

黄大侠今年57岁,种了30多年的菜。在他们村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七八家,都是每天来回跑。“困了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黄大侠说。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里的平稳有序不仅关乎首都人民的菜篮子,也是很多家庭的生计所在。据悉,为了保障北京市春节期间农产品供应,市场内商户基本全员留京,确定留京商户达8000余家。

“也是怕麻烦到家里人。”张萌说起今年过年的打算,满脸苦笑。张萌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租的房子是在天津,平时工作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而这些地方最近都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我在这边,每天市场安排大家做核酸,看检测没问题心里还踏实些,今年过年搞不好要在车上过了”。

2020年,北京新发地市场曾经暴发过一次疫情,因为那次疫情,新发地市场被大家熟知。近期,新发地市场所在的丰台区出现了新的疫情,并且中高风险地区离新发地市场只有四五公里的距离,大家都显得格外谨慎。市场内的几处核酸检测站每天天刚亮就排起了长队,戴口罩、勤洗手的标语到处都是,工作人员更是三班倒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提醒所有入场人员戴好口罩、及时做核酸检测。

新冠疫情,或多或少影响了一些商户的生意,尤其是一些外省客源较多的。“现在周边省份的很多采购商都去河北高碑店进货了,我们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在精品水果区卖葡萄的李大姐对记者说,“今年货源充足,希望市民多买点水果,疫情早点过去,我们也回归正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