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出炉!
8月22日,央行公告称,已于近日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早在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就表示,央行正在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相关部门会签协调意见,近期能够出台。
做好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对第一财经表示,《规划》的推出充分说明央行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金融科技创新作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划定六大重点
近年来,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并重新定义金融机构。不过,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该领域也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
“首先是服务方式的虚拟化和复杂化使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科技创新催生新的金融业态,使金融业务表现出跨行业、跨市场的特点,也使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市场中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考验。其次是金融安全的挑战。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安全等方面。另外,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确定了六方面重点任务。其中,针对安全性问题,《规划》提出,要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基于先前互联网金融无序创新引发乱象的教训,规划中强调了金融科技战略部署顶层设计的作用;针对部分金融科技创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套利的问题,规划明确金融科技应当合理应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陈文称。
实际上,伴随金融科技融合发展,金融监管政策也在不断校正。除了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外,《规划》还确定了其余五方面重点任务。
具体包括:一是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把握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做好统筹规划、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规范关键共性技术的选型、能力建设、应用场景以及安全管控,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加快推进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服务金融业综合统计,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五是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持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优化产业治理体系,从技术攻关、法规建设、信用服务、标准规范、消费者保护等方面支撑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监管工具箱不断完善
今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96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数据发布了一份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通过报告,有2/3的受访国家和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的潜在价值,并从战略角度实施金融科技发展。”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
金融科技的监管规则体系和工具箱正在不断完善,监管科技、监管沙箱等监管新手段也在不断尝试。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展了监管科技应用探索,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或者计划设立监管沙箱,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创新办公室或创新加速器。
而为了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早在2017年5月,央行便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同时,为了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沙盒,央行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希望通过试点能够建立完善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李伟此前表示。
陈文对记者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关键是平衡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两者的矛盾,当下引入监管沙盒试点,建立容错监管制度是重要突破。金融科技覆盖范围广,顶层设计下要做到创新和风险的平衡,就必须做好金融科技分类管理,不排除未来针对敏感领域的金融科技创新推出牌照管理制度。
“金融科技的发展要紧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主题。”陆书春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强化监管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风险信息采集分析的实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和可追溯性,助力解决数字化时代下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穿透以及全覆盖等问题。